爱珊珊玉骨,巧样新裁。长空净,薄云开。似汉宫妃子,因风吹去,辽阳丁令,化鹤归来。凤尾轻扬,鸾铃碎响,拍手儿童噪六街。便引天鸡通下界,惟联云雁契高怀。
眼底大千如画,烟横雾绕,波清浅、应是蓬莱。风堪御,气能排。仙乎频唤,梦也同猜。彩线遥牵,竟通碧落,明霞低映,未着黄埃。休夸潇洒,看飘蓬身世,浮沉似我,长系天涯。
【注释】
春风:春天的风。袅娜:轻盈的样子。咏风筝:即风筝诗,是唐代诗人韩翃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爱珊珊(shan shan):美玉。爱,珍爱。珊珊,形容美好的样子。巧样:精巧的样子。新裁:新做的。长空:天空。净:明亮。薄云:淡薄的云彩。汉宫、辽阳丁令、化鹤归来:汉宫,指汉武帝时所建的宫殿;辽阳丁令,指汉武帝时的一个官员;因风吹去,指被风吹走的宫女;化鹤归来,指仙人化成的白鹤回来。凤尾、鸾铃:指仙女头上的凤钗和腰间的鸾铃。凤尾轻扬,鸾铃碎响,拍手儿童噪六街:指仙女在天上飘荡时的声音。拍手儿童,指孩子们拍手玩耍。六街,泛指繁华热闹的街市。便引天鸡通下界,惟联云雁契高怀:指仙女将天鸡从天上引来,让它在人间传播消息,并与云中的大雁约定好来年再会。天鸡,指公鸡。通下界,指带来消息到人间。联云雁契:指与云中的大雁相约。契,相约。高怀:高尚的胸怀。眼底:眼中。大千:广大无边的事物。如画:像画一样。烟横雾绕:指烟雾缭绕的景象。波清浅:指水波清澈。应是蓬莱:指应该是蓬莱仙境。蓬莱,传说中的仙山。风堪御:指风可以驾驭。气能排:指气可以排出。仙乎:神仙。频唤:不断呼唤。梦也同猜:指梦中也会相互猜测。彩线遥牵,竟通碧落,明霞低映,未着黄埃:指仙女用彩线把天地间连接起来,使人间与天界相通。明霞,指美丽的朝霞。黄埃,指地面上的尘土。休夸潇洒,看飘蓬身世,浮沉似我:不要说自己潇洒飘逸,看自己的身世就像飘飞蓬草一样,随处漂流不定。休夸,不要吹嘘。潇洒,这里作漂泊无定的意思。看飘蓬:指飘流不定的蓬草。身世,指个人的命运和遭遇。浮沉: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仙女的七绝诗。全诗以咏物为线索,通过对风筝的描绘,抒发了对人生、宇宙和自然之美的感悟。
一、“春风袅娜咏风筝”开篇点题,以风筝起兴,引出下文对风筝的种种描述和联想。春风袅娜,既写出了风筝随风飘扬的轻盈姿态,又烘托出一种宁静、美好的氛围。而咏风筝,则巧妙地将风筝作为载体,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融入其中,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爱珊珊玉骨,巧样新裁”两句赞美风筝的制作者用心良苦,匠心独具。风筝虽小,但制作精良,犹如美人娇媚动人,令人喜爱。同时,也暗示了风筝本身具有某种超凡脱俗的品质,能够承载作者的情感和思绪飞向广阔的天际。
三、“长空净,薄云开”进一步描绘了天空的景色,营造出一种宁静、清新的氛围。在这里,风筝成为了自由的象征,象征着人们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渴望。而薄云开,则意味着新的希望正在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和实现。
四、“似汉宫妃子,因风吹去,辽阳丁令,化鹤归来”四句则是通过拟人化的方式,赋予了风筝以生命和情感。风筝仿佛是一位汉宫的妃子,因为被风吹走而感到孤独和无助;又如同辽阳的丁令,经历了种种磨难后终于化作一只白鹤归来。这样的描绘既富有诗意又寓意深远,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的追求。
五、“凤尾轻扬,鸾铃碎响,拍手儿童噪六街”三句则进一步描绘了风筝在空中飞翔的情景。凤尾轻扬,鸾铃碎响,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风筝在空中翩翩起舞的优雅姿态;而拍手儿童噪六街,则让人感受到一股欢乐祥和的气氛。这些细节的描绘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画面感,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六、“便引天鸡通下界,惟联云雁契高怀”两句则通过天鸡、云雁等神话传说元素,表达了作者对天地万物的敬仰之情。天鸡通下界,象征着自然界的生生不息和万物互联;而云雁契高怀,则寓意着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这样的表达不仅富有哲理性,也让人深思。
七、最后两句“眼底大千如画,烟横雾绕,波清浅、应是蓬莱”则是对整个画面的总结和升华。这里的“眼底大千如画”意味着整个世界都如同一幅精美的画作一般美丽动人;而“烟横雾绕”、“波清浅”则进一步描绘了这幅画卷中的山水美景,让人陶醉其中;而“应是蓬莱”则暗指这片美景正是人间仙境之所在。这样的表达既让人感叹自然之美,又引发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咏风筝这一主题,巧妙地将自然之美、人生哲理和艺术欣赏融为一体,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同时,这首诗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值得细细品味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