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听更声初转,月影穿帘,龙吟何处。琅玕尺八,唤动客愁如许。仙人汉上,记曾一擪,黄鹤楼前,落梅无数。古调如今杳矣,任是重翻,犹恐清韵非故。
应是宫墙夜静,霓裳独自偷旧谱。便教桓伊在,也临风三弄,清泪如雨。凉州已罢,指下顿增酸楚。鹤唳清空声渐远,吹梦魂归去,怨来杨柳,奈玉关不度。
丹凤吟月夜闻笛
坐听更声初转,月影穿帘,龙吟何处。琅玕尺八,唤动客愁如许。仙人汉上,记曾一擪,黄鹤楼前,落梅无数。古调如今杳矣,任是重翻,犹恐清韵非故。
注释:坐听更声初转,月亮透过窗帘照进来,听到风中传来的龙鸣声,不知道它从哪里传来。琅玕尺八,指一种乐器,能引起人的客愁。仙人汉上,指汉武帝在汉宫中,曾经用玉笛吹过曲《黄门飞盖》,黄鹤楼前有落梅无数。古调如今杳矣,即使重新演奏,恐怕也无法找回原来的韵味。
赏析:这首诗描绘出一幅宁静的月夜图,通过描写月夜中的景物和声音,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第二句“坐听更声初转”写诗人静坐聆听更声初起的情景,更声初起,夜色已深,月光穿透了窗户,照亮了房间。
第三句“月影穿帘,龙吟何处”进一步描绘了月夜的景色。月影穿过窗帘,如同一条银龙在飞舞。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威严和力量,诗人在这里以“龙吟”来表现月光的美丽和神奇。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龙的敬畏之情。
第四句“琅玕尺八”是借用了古代神话中的一种乐器,用来比喻琴声悠扬,能引发人的思乡之情。
第五句“唤动客愁如许”则是说琴声引发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如同被触动的琴弦一样,无法平静。
第六句“仙人汉上”则是借用了汉代的典故,表示诗人对过去的美好回忆。汉上是指汉朝时期,那里曾经有一位仙女下凡弹奏过的琵琶。
第七句“记曾一擪,黄鹤楼前,落梅无数”则是回忆过去的往事,诗人曾经在黄鹤楼上看到一位仙女弹琵琶,那时梅花盛开,香气四溢,令人陶醉。
第八句“古调如今杳矣”则是感叹现在的音乐已经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美好了。虽然人们仍然可以听到一些古老的乐曲,但是它们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美妙了。
第九句“任是重翻,犹恐清韵非故”则是说即使重新演奏这些古老的乐曲,也可能无法找到原来的味道。这反映了诗人对于音乐变化的感慨。他担心现在的听众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欣赏古典音乐,因此只能无奈地接受这个事实。
第十句“应是宫墙夜静”则是说现在是夜晚,宫墙应该很安静。这里的“应是”表示推测,而“宫墙夜静”则表示宫廷里的人已经都入睡了。
第十一句“霓裳独自偷旧谱”则是说自己独自一人在宫中偷偷地学习着以前的舞蹈。这里的“霓裳”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仙女所穿的霓裳羽衣,代表着美丽和飘逸。而“独偷旧谱”则是说自己想要学习那些已经失传的舞蹈。
第十二句“便教桓伊在”则是说如果让古代著名的音乐家桓伊来演奏这些曲子,也应该能够达到那种美妙的境界。这里的“便教”表示如果能够让古代的音乐家来演奏这些乐曲,那么他们也能够创造出类似的美妙效果。
第十三句“也临风三弄”则是说即使是桓伊这样的大师来了,也需要自己亲自演奏才能更好地表达出乐曲的情感。这里的“风三弄”表示弹奏时需要运用到不同的技巧和节奏,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十四句“清泪如雨”则是形容自己弹奏时的心情和状态。泪水如同雨水一样流淌下来,表示自己因为思念家乡而感到悲伤。
第十五句“凉州已罢”则是说演奏已经结束了。凉州是一个地名,代表了一个地方的特色和文化氛围。
第十六句“指下顿增酸楚”则是说自己的演奏引起了共鸣,使得演奏者也感到悲伤和痛苦。这里的“指下顿增酸楚”表示演奏者的心境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第十七句“鹤唳清空声渐远”则是说随着演奏的结束,鹤唳的声音也逐渐消失了。这里的“清空”指的是天空和云朵等自然景象,而“鹤唳声渐远”则表示鹤的叫声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或者心灵深处。
第十八句“吹梦魂归去”则是说自己的梦境也被这场音乐会唤醒了。这里的“吹梦魂归去”表示梦境中的自己回到了现实之中,与现实产生了联系。
第十九句“怨来杨柳”则是说自己的怨恨来自于周围的杨柳树。这里的“怨来杨柳”表示自己因为思念家乡而感到悲伤和痛苦,而周围的杨柳树也成为了这种情感的象征。
第二十句“奈玉关不度”则是说玉关(指遥远的边关)是无法越过的。这里的“奈”表示无奈,而“玉关不度”则表示无法实现的愿望或者梦想。
这首诗通过对月夜中琴声、筝声、笛声等乐器的描绘以及人的情感变化,展现了一个寂静而充满情感的夜晚。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让人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