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凄雪警。想南枝正好,故山春冷。月又昏黄,篱落横斜,分付暗香疏影。天涯一笛吹愁坠,莫悄把、芳魂惊醒。怅者番、驿使迟来,问讯绮窗谁省。
回首乡关劫火,记曾听鹤唳,倍添悲哽。便许重来,看遍园林,不是当时风景。而今云水相思阔,那更惜、玉栏孤凭。且伴它、浅醉闲吟,索笑也应还肯。
【译文】
寒风吹着梅花枝,我想起了南国的故乡。春天里,故乡的山中,一片寒冷。月儿又变得昏暗黄暗,篱笆倾斜,梅花的香气和影子也显得暗淡了。在天涯吹笛子送走愁绪,不要惊动了梅香的魂魄。想起故乡,驿使到来迟延,问候的人是谁?
回想那年战火过后,曾听见鹤鸣声,心中更加悲伤。虽然可以再来,但看遍园林景色,不再是当初的样子。如今云水相隔,相思之情更广,玉栏干独自倚靠在栏杆上。伴着酒醉闲吟,希望她能回心转意。
【赏析】
《绿意对梅有感》是南宋词人王沂孙的作品。这首词上阕写梅花被冷落、寂寞之感;下阕写词人思念家乡,渴望重归的情怀。全词语言清丽,情感细腻。
起首两句,“风凄雪警”四字,点明了时令节序:深冬已至,北风寒厉,雪花纷扬,正是“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杜甫《云安九日寄岑参》)。这“凄风”“雪警”,与词人“想南枝正好”句所暗示的时节相合——即冬至之后,春寒犹甚的季节。此时梅花尚未盛开,所以词人只能遥想南国故园的梅树,其枝头“南枝正好”。词人之所以要特别点出“南枝”,是因为“南枝”正代表了他自己的故乡。然而“南枝”上的梅花毕竟没有北国故园的梅花那样“春冷”,因为故国故园在战乱中已经残破不堪,无法再像往年一样“故山春冷”了。
三、四两句承“故山春冷”而来,进一步渲染了故园的荒凉景象:由于战乱而使故园的春寒更为加剧,故园中的景象亦为之大变,故“月又昏黄”,而“篱落横斜”。“横斜”二字,不仅形容了“篱落”的形态,而且暗示了它所处的位置,即处于旷野之中。“分付”二句,以拟人的手法,把梅花人格化,赋予梅花以人的情思,说梅花在“分付”暗香疏影,以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这里的“暗香疏影”当指梅枝上疏疏落落的梅花。词人之所以要把梅花人格化,是因为只有人格化的花才可以成为人的知己。“暗香疏影”既是指梅花的体态,也是说梅花的高洁品格。梅花素来以“高标独立”、“清香远溢”、“色淡香浓”、“不与群芳争绝艳”而著称于世。它不与百花争奇斗艳,而是独自开放在冰天雪地里,因此它的美就格外地清幽绝俗。这里,词人通过人格化的手法,赋予了梅花以人的品性,从而突出了梅花的高洁品格。这样,词人自己那种被贬谪到边远之地的失意之怀和孤独之感也就得到了很好的表达。
五、六两句紧承“天涯一笛”句而来,表达了词人的忧思和苦闷。“莫悄把、芳魂惊醒”,意思是不要悄悄地将梅花的芳魂唤醒,让它继续沉浸在美好的梦境之中。这一句中的“悄”字和“惊”字用得十分传神。“悄”字写出了笛声的悠扬细长,使人联想到吹笛者的情思绵邈、哀怨缠绵;“惊”字则写出了笛声的哀怨悲切,使读者仿佛听到了一曲凄凉哀怨的曲调。“怅者番”三字,表明词人对于笛声所引起的联想和感慨。“驿使迟来”两句则是笛声引起的联想和感慨的具体表现:驿使的迟迟不来意味着消息的断绝;而询问的消息没有得到回答则意味着对方的生还无望。这样的消息对于词人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因而使他感到十分悲痛和失望。这两句既是笛声引起的联想和感慨,又是笛声本身所造成的心理效应。
“回首乡关劫后,记曾听鹤唳”,是词人面对现实的一种反思和自我安慰。“回首”两字表明词人正在回忆往昔的往事和旧地。“劫后”二字概括了当时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也反映了词人内心的痛苦和恐惧。“鹤唳”二字,既点出了词人的籍贯(今江苏无锡),又暗寓了他的身世之感。“倍添悲哽”,说明词人对于故园的眷念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愈加强烈。“便许重来”二句则是词人对自己未来的设想和期许:只要国家能够平定战乱,恢复中原,那么他就可以重返家园,重享太平盛世的生活。然而这一设想和期许却是难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