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歇骊歌,日斜乌堠,渐村火逗林隙。门柳阴枯,园蝉嘶断,早安排与凄切。绮疏雕槛,换今夜、蛩阶藓壁。风灯摇梦,霜柝敲愁,燕楼天隔。
几年北去南来,黄菊丹枫,短亭孤驿。同是天涯,住为佳耳,何事宾鸿催客。计程明日,更门外、山横万叠。伴教醉也,店月桥霜,怎生禁得。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歌形象、语言、技巧等,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即可。
本题中“赏析”,要求考生对诗歌的内容及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声歇骊歌,日斜乌堠,渐村火逗林隙。”这一句的意思是:歌声停止,傍晚时分,太阳西斜,乌鸦飞过烽火台,渐渐传来了村庄里点燃的灯火,在树梢之间闪烁。“声歇”、“日斜”、“乌堠”,这些细节刻画了一幅黄昏时,诗人站在山冈上远眺村落的图画。“渐村火逗林隙”写景中又融入作者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门柳阴枯,园蝉嘶断,早安排与凄切。”“门柳阴枯”写出了秋夜的凄凉,“园蝉嘶断”表现出秋天的萧瑟,“凄切”则直接点出了主题,抒发出诗人内心的愁苦。“绮疏雕槛”“换今夜、蛩阶藓壁”。“绮疏”指精美的帘子,“雕栏”指雕刻精细的栏杆,“霜阶”指因霜冻而显得滑腻的台阶。“换今夜、蛩阶藓壁”句中“绮疏雕槛”、“蛩阶”都为夜晚增添了一份寂静的氛围。
“风灯摇梦,霜柝敲愁,燕楼天隔。”这句是写诗人夜晚的所见所闻,“霜柝敲愁”写出了诗人的悲戚之情,“燕楼天隔”则写出了诗人孤独漂泊的愁苦。
“几年北去南来,黄菊丹枫,短亭孤驿。”“几年北去南来”写出了时光的变迁,“黄菊丹枫”写出了秋季的特点,“短亭孤驿”则写出旅途的艰辛。“同是天涯”写出了诗人的无奈之情,“宾鸿催客”则写出了诗人对仕途的无奈之情,“计程明日”“更门外”,表明了诗人即将离别的伤感情绪,“伴教醉也”则写出了诗人的无奈之情。
“伴教醉也,店月桥霜,怎生禁得。”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的愁苦。
【答案】
示例: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羁旅他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前两联写景抒情,渲染了秋色秋意,烘托出诗人内心凄凉的心境。后两联写诗人离京南返,一路上的辛酸感受。全诗以景起,以情结,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自己飘零生涯的感慨。
译文:
夕阳西下,乌鸦飞过烽火台,渐渐传来了村庄里点燃的灯火,在树梢之间闪烁。
门旁柳树已经干枯,园子里知了叫个不停,早早地为凄切的心情做好了准备。
华丽的帘子装饰着精致的栏杆,换了今夜,蟋蟀在台阶上爬行和苔藓墙壁上滋生。
秋风中摇曳着微弱的灯光,寒夜里敲打着忧愁的心房,燕楼上空隔着重重的云层。
几年间我南北往返,菊花红黄丹枫叶落,短亭孤驿令人心碎。
同是天涯沦落人,住在一起却很惬意,何事要催促我们离去?
明天就要踏上征程,门外是层层叠叠的山峦。陪我饮酒到天亮,但店铺外月光映照,霜气笼罩桥梁。怎么忍得住呢?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行役之愁的作品。首句写暮色苍茫,鸟归巢,炊烟袅袅升起,渲染出一片宁静的秋晚景色。二句紧承首句而来,用“日斜乌堠”四字勾勒出一幅黄昏时分的图画:夕阳西沉,乌鸦回巢,远处烽火台上传来阵阵号角声。接着,诗人的视线转向村庄,只见那灯火稀疏地点缀在树林间隙,透出一丝温馨的亮光。然而,在这宁静的夜色中,诗人似乎感到了一种异样的气息——那是从远方传来的寂寞和清冷。三、四句紧承二句而来,描绘了一个更为生动的画面:门前的杨柳已变得光秃秃,犹如一位老人;园中的知了叫声此起彼伏,仿佛在向大地诉说着无尽的哀怨;此时此刻,诗人正独自在庭院中徘徊,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说不出的凄凉之感。五、六两句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情感氛围:华丽的帘幕被轻轻拂动,雕饰精美的栏杆在月光下熠熠生辉;而蟋蟀却在台阶上爬行,苔藓也在墙壁上滋生,它们似乎都在向诗人诉说着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无常。七、八句宕开一笔,由眼前的景色回到现实之中:诗人站在高高的燕楼上远望前方的道路,只见路旁的树木苍翠欲滴,而天空却如墨般深沉。此刻,诗人不禁想起了那年的秋天,自己也曾像现在这样站在这片土地上眺望远方。然而,如今自己却已经身处异乡,面临着种种困境和挑战;而那些曾经陪伴在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们,如今却只能在梦中相见。九、十两句紧承前文而来,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所经历的种种艰辛和困顿:白天匆匆赶路,晚上则在客栈里度过漫漫长夜;而那窗外的月光和霜气似乎都在嘲笑自己的孤独和无助,让人忍不住心生感慨。十一、十二句则以反诘的语气直抒胸臆:为什么非要逼迫我去追求功名利禄?难道这就是人生应有的结局吗?然而,诗人并未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是坚定地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途。结尾两句则以设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和无尽感慨:既然无法改变现实的境遇,那么为何还要勉强自己去适应它呢?更何况还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去追寻和珍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