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堆雁碛黄云里,摇落一痕残照。曲怨明妃,笳悲蔡女,同是漂零怀抱。牛羊短草,认树秃平沙,路迷飞鸟。故国东南,朔风吹去,梦难到。
无端磨盾草檄,傍零钲断角,鼓冷茸帽。马革还尸,羊羹烂胃,身世商量谁好?归期误了,算枉惹莼湖,鸥嗔鹭恼。又换征衣、寄衣人暗老。
《齐天乐·秋塞》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前途的感慨;全词笔力雄健,意境苍茫,感情深挚。
龙堆雁碛黄云里,摇落一痕残照。曲怨明妃,笳悲蔡女,同是漂零怀抱。牛羊短草,认树秃平沙,路迷飞鸟。故国东南,朔风吹去,梦难到。
注释:龙堆雁碛黄云里(龙堆、雁碛:均为地名。黄云:即沙漠。),只有一痕余辉映照着大地。曲怨明妃,笳悲蔡女,都是被流放到北方的人,他们的心声相同。牛羊短草,认树秃平沙,路迷飞鸟。故国东南,朔风吹去,梦难到。
赏析:首句写景。龙堆、雁碛,都是西北边陲荒凉之地,而此处却有黄云缭绕,可见天气之燥热,也见得西北地区干旱少雨。“摇落”二字写出残阳西下,万物摇落的景象,暗寓作者内心的凄凉和孤独。
第二句点题。“曲怨”“笳悲”二句为虚写,意在言外,以借古讽今。明妃、蔡女,都曾随武帝西行至大宛,因思念家乡,遂作胡音,以寄哀思。但她们的哀怨无人理解。而今日作者自己的处境与她们何异?因此“同是”二字便暗藏了无限感慨。
第三句化用典故。汉武帝时曾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拓疆域,安定边疆。然而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后,却遭到了匈奴人的暗杀,他的遗体至今还留在沙漠之中。作者在这里以史为鉴,暗指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不图收复失地,致使国土日益沦丧,自己只能远走他乡,不能回到中原收复失地。
第四句承上启下。“牛羊”二句写景。牛羊吃着短草,认着秃平如掌的大漠为故乡。这里暗含着对故国的怀念和眷恋之情。
第五句承上。“路迷飞鸟”暗喻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无法统一中国,而自己也像迷路的鸟儿一般,无法找到回家的路。
第六句承上启下。“故国”二句写景。故国之南,朔风吹拂而来,令人感到寒意阵阵,而梦中又难以到达故土。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深思念。
最后一句承上启下。“无端”四句为作者的感慨。“无端”,“无端”二字表明作者并非有意要如此。“磨盾”,比喻自己受到排挤打击。“草檄”,比喻自己遭到小人陷害。“傍零钲断角”,形容战鼓停歇,战事已息。“鼓冷茸帽”,指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马革还尸”,“羊羹烂胃”,都是说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身世商量谁好?”这是作者的疑问和感叹。他不知道究竟该如何是好才好。“归期误了”,表示自己无法按时返回家乡,辜负了父母亲人的期望。“算枉惹莼湖,鸥嗔鹭恼”,说自己白白地惹来麻烦,连湖中的白鸥白鹭也埋怨自己。“又换征衣、寄衣人暗老”,说自己又换了一件出征的衣服,而送衣服给自己的人已经老了。
这首词上阕描写边塞景象,下阕抒发作者的感慨和无奈之情。全词笔力雄健,意境苍茫,感情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