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揖五华,照影同川,镜中翠鬟。倩月蟾梳就,流苏宝髻,黛蠃点出,菩萨双鬘。悄立亭亭风雾里,似骖凤、飘摇秦女仙。新霁后,对花明柳媚,凝睐嫣然。婵娟。
窈冥洞天。想披云帝所,霞翍星钿。更带荔牵萝,宜颦宜笑,晨膏夕沐,和雨和烟。洛水凌波罗袜冷,定微步、春风锵佩环。吹缥缈,寄遥情万叠,白石青莲。

【注释】

洞庭春色会同水西二峰特立,曰蜡烛寨,为更名双髻,词以命之。

洞庭:指湖南洞庭湖。会同县在湖南省。水西:即贵州的乌江水系。二峰:指烛龙山和马鞍山。烛龙山又名蜡烛寨,因山顶有巨石形似蜡烛而得名。双髻:即双髻峰,在贵州镇宁县北。词:指《贺新郎·赠别》。

拱揖五华,照影同川,镜中翠鬟。倩月蟾梳就,流苏宝髻,黛蠃点出,菩萨双鬘。悄立亭亭风雾里,似骖风、飘摇秦女仙。新霁后,对花明柳媚,凝睐嫣然。婵娟。

五华:指五座山峰。拱揖:指拱手作揖。翠鬟:指女子发髻像翠色的云环一样。倩月蟾:倩,通“倩”,美好;蟾,月亮。流苏:古代妇女头上的一种装饰物。宝髻:即宝髻峰,在贵州镇宁县东南。菩萨双鬘:即菩萨髻,一种头饰。婀娜多姿,像菩萨的两条发髻。亭亭:形容人或花枝高而瘦的样子。骖风:指骑在神凤上。秦女仙:即秦女,传说是天上仙女下凡变成的女子。

窈冥洞天。想披云帝所,霞翍星钿。更带荔牵萝,宜颦宜笑,晨膏夕沐,和雨和烟。洛水凌波罗袜冷,定微步、春风锵佩环。吹缥缈,寄遥情万叠,白石青莲。

窈冥:深奥幽暗。想披云帝所,霞翍星钿:想象自己是在神仙的宫殿里,头上戴着五彩的云彩和星星做成的簪子,身上穿着华丽的衣服。更带:又增添了一些装饰。荔牵萝:荔枝树上的藤萝。牵萝,攀缘的意思。宜颦宜笑:意思是说人应该微笑,不应该皱眉。晨膏、夕沐:早晨涂抹香粉,晚上洗澡沐浴。和雨、和烟:与云雾缭绕的山峦相和谐。洛水:指洛阳水,洛阳在河南省。凌波:指洛水。洛水清澈,像美人穿着白色罗裙那样美丽。灞桥: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约10公里处,灞陵桥,汉时称灞桥。相传为汉文帝刘恒送别好友杨震至此,折柳赠别之地而得名。这里借灞桥指代洛阳水。

陇头吟遍江南远,听清砧、声声催晓雁。

陇头:指甘肃一带。江南:这里指洛阳以南地区。

陇头吟遍江南远,听清砧、声声催晓雁:意思是说从陇头到江南边地已经走了很远很远的路,听到的是那清脆的捣衣声,仿佛在催促着早晨的飞鸿向南飞翔。

【赏析】

此词是作者于公元1175年(宋孝宗乾道九年)任衡州知州时所作,写于郴州。当时作者正赴任途经湘阴,登上了烛龙山,并游览了双髻峰。这首词就是作者登临所见,触景生情而作。

开头三句描绘烛龙山、烛龙峰、双髻峰的秀丽景色,并把景物比做人物形象,使整个画面生动活泼。

“拱揖五华”以下十句写景,描写烛龙山、烛龙峰、双髻峰的自然美景及其神奇变化。烛龙山有五座奇峰如拱手作揖,山上有流苏宝髻、菩萨髻、双鬓、翠鬟等美女,她们站在亭亭玉立的烛龙山风雾之中,宛如骖驾凤鸾的神女,她们的新妆刚卸,对着鲜花明月,妩媚含笑,令人目不暇接。“婵娟”两句写景,写出了烛龙山、烛龙峰、双髻峰的秀美动人之处,也表现了作者对此山的赞美之情。

“窈冥”八句写山的神奇变化以及作者的感受。这几句写山中的云雾缭绕,山上有云帝宫阙,有彩霞缤纷的簪子,有仙人的鬓发,有美人的双髻。山下荔枝树攀缘而上,树枝交错,犹如美人的牵萝。清晨露珠滋润着仙人的衣服,夜晚露水沾湿了仙子的衣裳。山中流水潺潺,如同美人的步履。作者由这些景象想到自己身在仙境之中,不禁心旷神怡,飘飘欲仙之感油然而生。

结尾两句化用了王勃的诗句:“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行碧海中”。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感受,将自然景观与人生体验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