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径入。叹岸桃落尽,春已无迹。密密疏疏,听雨留残,溪光软护寒碧。红裳翠佩年时事,忽猛忆、段家桥侧。又屋梁、日影惊人,却照蠡窗正白。
分付云林笔底。惠连定念我,江汉羁客。笠屐来还,曲港年年,饱领薰风消息。最怜万绿先秋霣,剩一缕、梦痕重觅。料对床、相与披图,未免客袍同湿。
【注释】
- 疏影:即《荷花》词。陈蓝洲,名藻谦(1825—1893),清代文学家、诗人。光绪辛卯,即光绪二十一年,陈蓝洲在武昌任客官,梦舟行,两岸节荷叶。
- 疏柳:指岸边长出的柳树,柳条稀疏而柔美。
- 渔家相款:指岸边的渔民友好地接待他们。
- 归访:回去访问。
- 西湖:指杭州西湖。
- 叔通出示征题:丁丑,即光绪二十二年,杭州被兵,图失去又得到。叔通出示征题,意即陈蓝洲出示征诗题目。
- 仲恕将自旧都南还:仲恕,即陈曾寿(1830—1892),字子潜,号槐堂,浙江嘉兴人。他将要回到故乡去。旧都,指北京。
- 稚谔亦在上海:稚谔,即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湖南长沙人。他在上海。
- 扁舟径入:扁舟,小船。径,一向。
- 岸桃落尽:河岸上的桃花凋谢了。
- 春已无迹:春天已经消失无踪。
- 密密疏疏:形容雨声密集且稀疏。
- 溪光软护寒碧:溪水光影柔和地保护着寒冷的碧绿。
- 红裳翠佩:指穿着红色衣裳和翠绿色首饰的人。这里指当年在段家桥旁相遇过的女子。
- 段家桥侧:指段家桥旁边的一处地方。
- 屋梁、日影惊人:指房屋的屋梁和太阳的影子让人感到惊讶。
- 却照蠡窗正白:却照,反而照。蠡窗,即窗格。正白,正好白色。
- 云林:“云林”是古代隐士的雅号,这里指隐居山林的人。
- 惠连定念我:惠连,即谢惠连(386-433),南朝宋文学家、音乐家,善弹琴。这里指谢惠连会想念他。
- 江汉羁客:指身处江汉地区的旅人。
- 笠屐来还:笠,斗笠;屐,木制便鞋。指从江汉归来时,带回来斗笠和木便鞋。
- 曲港年年:曲折的小河每年都会流经那里。
- 饱领薰风消息:充分体验到了春风的气息和消息。
- 最怜万绿先秋霣:最怜惜的是那些早开的绿色植物先于秋天凋零。
- 梦痕重觅:指梦中的痕迹再次找到。
- 料对床、相与披图:料想一起躺在床上,一起看图。
- 客袍同湿:客袍,即客居时的衣物。同湿,同时被雨水打湿。
【赏析】
这首词为作者陈三立所作。词中描写了作者游历杭州时所见到的风景和感受,表达了他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于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上片写自己游历杭州所见的景色。开头两句“疏影·光绪辛卯陈蓝洲丈客武昌,尝梦舟行,两岸节荷叶,闲以疏柳”,描述了自己曾在武昌客居,梦见自己在船上行走,两岸上有许多荷叶和杨柳。这两句通过描绘自己的梦境,表现了作者对杭州西湖美景的向往和喜爱,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精神。接下来的两句“岸有渔家相款”,则写出了自己在杭州西湖边的所见所闻。这里的“相款”,表示渔民热情好客地招待自己,使作者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和善良。
下片则转向作者的内心世界。“叹岸桃落尽,春已无迹”,感叹春天已经过去,再也找不到春天的痕迹了。这句表达了作者对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的感叹。接下来的句子“密密疏疏,听雨留残,溪光软护寒碧”,则描绘了雨声和溪水的美妙景象。这里的“疏密”、“长短”等词语的使用,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活泼。
最后两句“红裳翠佩年时事,忽猛忆、段家桥侧”,回忆了过去曾经在段家桥旁边遇见过的女子。这两句既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回忆,也反映了他对过去的怀念之情。而最后的“最怜万绿先秋霣,剩一缕、梦痕重觅”,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短暂和美好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整首词情感真挚而深沉,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然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