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秦淮歌舞日,万家同赏秋英。无端胡马变江声。繁华成底事,空见月孤明。
世事兴衰今更古,疾光如电奚惊。新来两鬓斗霜晴。一帆来又去,独自听寒更。
【注释】:
(1)秦淮歌舞日:秦淮河上,歌舞繁华的时节。
(2)月孤明:月亮显得格外孤独明亮。
(3)疾光如电:形容时光飞逝。
(4)霜晴:指霜雪初降、天晴的时节。
(5)一帆来又去: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译文】:
记得当年秦淮河畔,歌舞升平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出来赏秋英,却没想到胡马突然闯入,江声全变。那些曾经辉煌繁荣的景象,究竟为了什么?如今只剩下了月光独自照耀。
世间万事都在不断变迁中,时光如电般飞速流逝,我们又能如何惊讶呢?最近头发已经斑白,但仍然在独自听着寒更。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回忆自己早年生活时所作。词中表达了作者对往昔繁华生活的怀念,同时也透露出岁月无情、人事沧桑的感慨。
词的开篇“记得秦淮歌舞日,万家同赏秋英”描绘了当年秦淮河畔的热闹景象。秦淮河是南京的一条名胜古迹,历史上曾是帝王将相游乐的地方,因此这里的歌舞和繁华自然也是十分兴盛。这里用“记得”二字,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而“万家同赏秋英”则是对当时人们欢聚一堂,共同欣赏秋天美景的情景的具体描绘。这里的“秋英”指的是秋天的花木或花卉,象征着丰收与美好。
词的下一句“无端胡马变江声”则转折到了另一个场景。这里的“无端”可以理解为突然或者意外的意思,而“胡马”通常指的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原本宁静美好的秦淮河畔,因为突然出现的胡马而改变了原有的声音,即江水的声音。这种转变暗示了某种不期而至的改变,可能与战乱有关。这里的“变江声”不仅是对声音的变化的描述,也隐含了对于和平与安宁被破坏的感叹。
词的第三句“繁华成底事,空见月孤明”进一步探讨了这种改变的原因。这里使用了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于繁华背后真相的疑问。而“月孤明”则描绘了夜晚的景象,强调了孤独明亮的月亮,象征着清冷和寂寞。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繁华落尽后的空虚与哀愁。
词的尾句“新来两鬓斗霜晴”则通过描绘自己的白发和独自面对寒夜的情景,进一步加深了对于岁月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这里的“斗霜晴”意味着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风霜之后,依然坚持着,展现了一种坚强和执着的精神。而“一帆来又去”则用船帆的来去比喻世事的变迁和无常。
这首词通过对秦淮河畔过去繁华景象的回忆,以及对其变化原因的探索,反映了作者对于岁月变迁、人事沧桑的深刻感慨。同时,通过对景物和情感的描绘,使得整首词充满了深沉的哲理意味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