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须强把残秋哄。看来不是陶家种。篱落一枝黄。茅檐几夜香。
此花天与瘦。气味宜重九。霜露聚秋心。幽人只独寻。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晏几道所作的《菩萨蛮》。全诗如下:
底须强把残秋哄。看来不是陶家种。篱落一枝黄。茅檐几夜香。
此花天与瘦。气味宜重九。霜露聚秋心。幽人只独寻。
注释与赏析:
注释:
- 底须强把残秋哄 - 意为必须勉强将这短暂的秋天当作长久的来过。
- 看来不是陶家种 - 陶渊明,字元亮,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田园生活和高洁品格著称,这里以陶渊明自喻,表示菊花非出自他之手。
- 篱落一枝黄 - 篱笆旁的一枝菊花已经变黄。
- 茅檐几夜香 - 在一间简陋的茅草屋前,菊花散发出阵阵幽香。
- 此花天与瘦 - 菊花天生就身材修长。
- 气味宜重九 - 菊花的气味最适合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的氛围。
- 霜露聚秋心 - 随着寒霜的到来,菊花聚集了深秋的气息。
- 幽人只独寻 - 孤独的隐士独自寻觅这菊花。
赏析:
这首词通过对菊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重阳节时的孤高、清冷和对自然的深切感悟。首句“底须强把残秋哄”表明作者不愿勉强自己接受这个即将离去的秋天,而是将其视为持久的存在,表现出一种超脱的态度。接着通过“篱落一枝黄”和“茅檐几夜香”两句描绘了一幅温馨而宁静的画面,菊花在简朴的环境中绽放,散发出淡淡的香气,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此花天与瘦”一句,突出了菊花的天然之美,它的纤细身姿仿佛是天地间的精灵。而“气味宜重九”,不仅是指菊花的味道适合重阳节的氛围,也暗含了菊花所代表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最后两句“霜露聚秋心”与“幽人只独寻”,则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刻体会和孤独感的抒发。菊花在秋风中凝聚了整个秋天的气息,而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一片静谧。整首词通过菊花这一意象,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