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亭台春不住。渐落花飞絮。梦断又饧箫,杨柳门前,几点清明雨。
黏天芳草遮天树。不碍云归去。燕子怕黄昏,风冷烟浓,已似残秋路。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手法和效果,赏析时注意要联系原诗内容及注释,并注意不要遗漏要点。“梦断又饧箫”中的“饧箫”是笛子的一种,用“饧”字形容笛子的声音,形象生动,表现了词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无限感慨。“黏天芳草遮天树”中“黏天芳草遮天树”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芳草拟人化,写出了春末夏初草木丛生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不碍云归去”一句,既写景,又抒情,以景衬情,表现出作者的惜春之情。“燕子怕黄昏,风冷烟浓,已似残秋路”句,以燕子的飞去比喻自己的离去,抒发了作者的离别之苦,也表达了作者的惜别之情。
【答案】
译文:
多少亭台花柳在春雨中不停歇,渐渐地飘落花瓣,飞絮。梦中醒来听到饧箫声,门前杨柳上几点清明
雨滴。
黏天芳草遮天树,不碍云归去。燕子怕黄昏,风冷烟浓,已似残秋路。
赏析:
这首词写暮春时节的离别之情。词的上片写景。开头三句,描绘出一种春意盎然的意境,点明节序为清明节。
“多少亭台春不住”一句承上启下,总括起笔。“多少”二字,既表明了时间之长,空间之广,同时也透露出词人内心的
无限惆怅。接着三句,写花落絮飞,春尽花残,引出下片伤离惜别的主题。“梦断又饧箫”,梦醒后听到的是饧箫声。这
里,“梦断”二字,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是说词人醒来时已经梦破,虚写是说梦断时听到了饧箫声,可见词人此时正沉浸在梦乡之中;“饧箫”本是乐器名,这里用来形容其声音凄切,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杨柳门前,几点清明雨”,清明时节正是杨柳依依、细雨蒙蒙的时候,而此时却只有门前有几株杨柳,更显得凄凉冷落。
过片三句写词人所见之景:“黏天芳草遮天树”,“黏天芳草”“遮天树”都是修饰语,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末夏初草木丛
集、郁郁葱葱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然而,美好的自然景色并不能使词人忘却离别之苦。“燕子怕黄昏
,风冷烟浓,已似残秋路”,燕子害怕黄昏,是因为黄昏时分天气寒冷,加上烟雾迷蒙,令人倍感凄凉,正如词人此刻所经历
的一样。最后三句写送别之人与物:从前面的描写可知,此时此地的词人正在送别行人;“燕子”即指代行者。词人通过燕子
的飞去来暗示自己即将离开,表达了作者的离别之苦。
全词语言清丽自然,情感真挚感人,将春天的美景与离别的哀愁巧妙结合,情景交融,达到了艺术上的高妙境地,可谓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