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生庭院尘生镜。前宵燕去空梁静。独坐不眠愁夜永。挑难醒。残灯留也怜俄顷。
屋角数星犹耿耿。罗衣渐怯虚帘冷。明灭晓风吹未定。无人径。豆棚斜月秋虫影。

【解析】

本诗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一首描写秋夜怀人之词。此词上片写庭前庭院、尘镜之景,寓情于景,以景抒情;下片写室内情景,由景生情,以景结情。全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苔生庭院尘生镜”句,承上启下,点出题意,“苔”与“尘”,本是自然界中的两种现象,但在这里却有其特殊含义。它们的生长往往与人的居住环境有关。这里,作者通过“苔”、“尘”的描写,暗示了主人公居住的环境,同时也表明主人公因久居而产生了厌倦之感,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前宵燕去空梁静。”这两句是说,由于前一夜有燕子飞过,所以现在屋梁上的燕子已经飞走了,而且空无一只,使屋内显得十分安静。“前宵”,指前一夜。“燕去”,即燕子飞去。“梁静”,则说明燕子已经飞走了,屋内十分安静。

这两句是说,因为前一晚上有燕子飞来,所以现在燕子又飞来了,而屋梁上空荡荡的没有一只燕子停留。这两句看似平常,但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第一,它暗示了时间的流逝,暗示了岁月的无情。第二,它反映了主人公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

“独坐不眠愁夜永”一句,是说主人公一个人在屋子里坐着睡不着觉,因为心中充满了忧愁,所以感到时间过得很慢。“独坐不眠愁”,既写出了主人公因思乡而愁闷不眠的情况,也表达了他因思乡而难以入睡的心情。“愁夜永”,既说明了主人公为何而愁,又进一步烘托了他因思乡而愁闷的情绪。

“挑难醒”三字,是说,尽管主人公努力想睡,但是仍不能入睡。“挑”,用力拨动的意思。

“残灯留也怜俄顷”,是说,尽管主人公努力想睡,但是仍不能入睡。“俄顷”,一会儿的时间。这一句既是说主人公因思乡而愁闷不眠的情况,又是说主人公因愁绪难遣而难以成眠。

“屋角数星犹耿耿”,“屋角数星”,即屋角的几颗星星。“耿耿”,明亮的样子。这两句是说,虽然屋角的几颗星星还在闪烁,但已无法照亮整个屋子。这句既是说主人公因愁绪难遣而难以成眠的情况,又是说主人公因愁绪难遣而无法入睡的心情。

“罗衣渐怯虚帘冷”,是说,虽然主人公努力想睡,但是由于愁绪难遣而无法入眠。“罗衣”,丝绸衣服。“虚帘”,轻纱窗帘。这两句是说,由于主人公因愁绪难遣而无法入眠,所以他穿着丝绸衣服躺在床上,感到非常寒冷。

“明灭晓风吹未定”,“明灭”二字,既写出了蜡烛光线的忽明忽暗,又表现了主人公心情的不稳定。“风”,指微风。“未定”,尚未停息。这两句是说,由于蜡烛光线的忽明忽暗和主人公心情的不稳定,所以蜡烛的光线还没有停止摇曳。

“无人径”三字,点出了主人公所处的环境。这里的“径”,既是指小道,又是泛指道路。这是在说,由于主人不在,周围一片寂静,只有一条小路在微风中摇曳。这两句是说,由于烛光在摇曳不定,加上周围一片寂静,所以主人公只能坐在屋里,静静地等待着天亮的到来。

“豆棚斜月秋虫影”,是说,由于烛光在摇曳不定,加之周围一片寂静,所以主人公只能坐在屋里,静静地等待着天亮的到来。“豆棚”,即豆子做的架子。“斜月”,即倾斜的月亮。这是在说,由于蜡烛光线在摇曳不定和周围一片寂静,再加上月亮已斜挂在天空,所以主人公只能坐在屋里,静静地等待着天亮的到来。

最后一句“豆棚斜月秋虫影”,是说,由于蜡烛光线在摇曳不定,加之周围一片寂静,再加上月亮已斜挂在天空,所以主人公只能坐在屋里,静静地等待着天亮的到来。

此词上片写庭前庭院、尘镜之景,寓情于景,以景抒情。下片写室内情景,由景生情,以景结情。全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