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丝香雨催侬去。依依人柳留侬住。住也无聊,去还有恨,去住浑无据。
今岁桃花千百树。去年人面应非故。万点胭脂,一行清泪,总是消魂处。

【解析】

“丝丝香雨催侬去”一句写花,“催”字暗示着花有意挽留人,又暗合了上句的“催”;“依依人柳留侬住”,写人,“柳”指柳树。这句写的是诗人在柳树下留连的情景,“留”字点出了柳树对行人的依恋之情。两句诗中,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桃花和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惆怅。“住也无聊,去还有恨,去住浑无据”一句,诗人由柳树依依不舍地挽留,而产生“住也无聊,去也有恨”的感慨。这里的“住”与“去”,“住”与“有恨”之间,似乎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仔细品味,却会发现诗人正是在感叹自己的进退两难:既不能留在这柳荫下,更不能离开这里,所以产生了“去住浑无据”的无奈。“住也无聊,去还有恨,去住浑无据。”这三句诗看似矛盾,实际上却是相通的。“住”和“去”只是相对的两种选择罢了,而“住”和“去”又都带着某种程度的“恨”。这种矛盾的心情其实都是源于诗人内心的苦闷与彷徨。

“今岁桃花千百树,去年人面应非故”一句,写景,景中有情。“今岁”与“去年”、“桃花”与“人面”之间,看似没有直接的联系,但细加品味,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联系。诗人之所以说“去年人面应非故”,是因为诗人想起了去年在这里看到的那片桃花,而今年这片桃花却长得更加茂盛了。诗人用桃花来比喻去年的人面,用今天的人面来比喻今年的桃花,这样的比喻使得景物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景物之间的联系。同时,“应非故”也隐含着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万点胭脂,一行清泪,总是消魂处。”这句话是对前文景物描写的总结,也是诗人内心感情的抒发。“万点胭脂,一行清泪”两句,写景,景中含情。诗人用“胭脂”和“清泪”来形容眼前的美景,这是对眼前景色的赞美;而“万点”“一行”则突出了这些美景之多、之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总是消魂处”,则是对全诗的总结。“消魂”一词本为形容极度悲伤或愁苦时神魂飘散的状态,此处用来形容眼前的美景,可见诗人对于眼前的美景是多么的喜爱和痴迷。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贬谪期间。当时正值早春时节,百花争芳斗艳,诗人漫步于江边小道,见一堤桃红烂漫,不禁想起去年此时的景象,于是写下这首咏物抒怀的词作。

全词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留恋不舍的情怀以及由此产生的孤独惆怅之感。词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现了景物的美好,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全词语言优美流畅,意境清新婉丽,堪称宋代咏物词中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