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有言,漏尽钟鸣,尚有行人。纵萧萧华发,都看到鬓,茫茫宦海,未肯抽身。孰似先生,翩然拂袖,甘向清时作隐沦。逍遥甚,任山阿曳杖,晞发江滨。
一官徒敝吾神。算何似、还家乐最真。正晨鸡夜火,惟闻课子,朝餐夕膳,只办娱亲。试向东山,回头北阙,犹自天心属老臣。谁容卧,恐徵书亟下,催动蒲轮。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为友人刘在园先生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敬仰之情和对其仕途不顺的惋惜。
下面是诗句的解释:
“自古有言,漏尽钟鸣,尚有行人。” (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话)
解释: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代贤人即使到了暮年仍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的敬佩。”漏尽钟鸣”指的是深夜时分,而”尚有行人”则表示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人坚持不懈地前行。“纵萧萧华发,都看到鬓,茫茫宦海,未肯抽身。” (纵使华发斑斑,但看到鬓边已白,仍然不愿意离开官场)
解释:这里描绘了刘先生虽年纪渐长,但仍坚守岗位的景象。”萧萧华发”形容头发稀疏、衰老,”都看到鬓”表示岁月的痕迹已经显现,而”未肯抽身”则表明他决心不离开官场。“孰似先生,翩然拂袖,甘向清时作隐沦。逍遥甚,任山阿曳杖,晞发江滨。” (谁能像先生那样,潇洒地挥袖而去,宁愿在清廉的时候隐居)
解释:这句话赞扬了刘先生的高洁品质和隐逸生活。”翩然拂袖”形容他的离去方式轻松自如,”甘向清时作隐沦”则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逍遥甚”表示他的生活自由自在,”任山阿曳杖,晞发江滨”则描绘了他悠然自得地在山水之间散步的情景。“一官徒敝吾神。算何似、还家乐最真。”(做官只是徒增我的精神疲惫,相比之下,回家的乐趣才是最真实的)
解释: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家庭温暖的向往。”一官徒敝吾神”表示官职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疲惫,”算何似、还家乐最真”则是说与家人团聚的快乐是无法用任何官职所能替代的。“正晨鸡夜火,惟闻课子,朝餐夕膳,只办娱亲。试向东山,回头北阙,犹自天心属老臣。”(每天清晨起床,夜晚读书,只知道教儿子读书;早晚吃饭,只是为了孝敬父母。虽然曾经东山再起,现在又回到北方任职,但皇帝仍然器重我)
解释:这里描述了刘先生勤奋学习、孝顺父母的品质。”正晨鸡夜火”表示他在白天也不忘学习,”惟闻课子”则说明了他教育子女的方式。”朝餐夕膳,只办娱亲”则是说他为了孝顺父母而努力工作。”试向东山,回头北阙”表示他曾一度从政成功,现在又回到了北方任职。”犹自天心属老臣”则表达了他对皇帝的信任和忠诚。“谁容卧,恐徵书亟下,催动蒲轮。”(谁还会容忍我躺平?恐怕征召的文书会迅速下达,催着我乘坐马车)
解释: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被征召的无奈和焦虑。”谁容卧”表示没有人会容忍他休息,”恐徵书亟下”则是担心征召的文书会迅速下达,”催动蒲轮”则意味着他会被迫接受征召。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友人刘在园先生品质和才华的佳作。诗人通过对刘先生的描述,展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使得诗歌富有诗意和画面感。同时,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强调了刘先生的品质和才华,使得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他的精神世界。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敬仰之情,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失望和对家庭温暖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