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春苦,今日又悲秋。蓦地□猿啼不住,好风吹送木兰舟。
重上媚香楼。

《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如下: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重上西楼月又圆,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夜深人静月光寒。    
    
何日故人同登楼,把酒临风笑谈间。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注释译文: 这首词以“江南好”开篇,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之情。词中描绘了江南的春天景色,包括日出的江花、春天到来时的江水,以及美丽的月亮和桂花。同时,还提到了与朋友一同登楼赏月的情景。词的最后,通过回忆和遗憾表达了对过去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期望。整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抒发,展现了江南地区的美丽景色和文化氛围。

赏析

第一部分:“江南好”

  • 总括:开头两句直接点明了主题,即江南的美好,这不仅是对景色的描述,也包含了对生活状态的满意和对美好时光的回忆。
  • 情感表达:这种直接而深情的表述方式,体现了作者对江南的深厚感情和美好记忆。

第二部分:“风景旧曾谙”

  • 含义:这里的“谙”意为熟悉或理解,说明作者对江南的自然风光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 背景关联: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访江南,对那里的山山水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第三部分:“日出江花红胜火”

  • 视觉效果:这句生动描绘了早晨阳光照耀下,江边花朵的颜色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 感官体验:使用了“红胜火”,增强了描述的直观性和感染力,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绚烂的花海之中。
  • 象征意义:红色通常象征着活力和热情,此处可能隐喻着新一天的开始和生活的希望。

第四部分:“春来江水绿如蓝”

  • 季节变化:通过春水的描述,传达了江南春天的生机与复苏。
  • 颜色对比:与“日出江花红胜火”形成色彩上的对比,更加强调了春天的多彩和丰富。
  • 生态和谐:绿色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自然的平衡,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第五部分:“能不忆江南”

  • 情感深化:这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深深眷恋和不舍。
  • 文化认同:不仅是对一个地方的喜爱,更是对那里文化、气候等的认同和归属感。

第六部分:“重上西楼月又圆”

  • 时间流转:表达了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怀念,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变迁。
  • 情感寄托:通过“重上西楼”的动作,寄托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第七部分:“中庭地白树栖鸦”

  • 宁静之美:描述了夜晚庭院中的宁静景象,乌鸦栖息在树下,增添了一丝神秘和寂静的氛围。
  • 环境描写: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

第八部分:“冷露无声湿桂花”

  • 感官体验:用“冷露”来形容秋夜的清冷,同时“湿桂花”则增添了一丝湿润的气息。
  • 象征意义:桂花作为秋天的象征,这里可能寓意着收获和感恩。

第九部分:“夜深人静月光寒”

  • 孤独感:通过描绘深夜时分的场景,传达了一种孤独和寂寞的情感。
  • 意境营造:月光寒冷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凄美而深远的意境,使人联想到远方或往事。

第十部分:“何日故人同登楼”

  • 友情思念:表达了对老朋友重逢的渴望和对过去共同时光的怀念。
  • 时空跨越:虽然现在已是“夜深人静”,但心中却充满了对过去共聚时光的向往和期待。

《忆江南》不仅是一首描写江南美景的词作,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作者的情感世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感情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江南世界,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喜悦和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