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黄梅雨,莺啭苎衫天。西园恰有新曲、雁柱泻珠圆。初似奔泉决溜,又似小窗儿女,银甲蹙鹍弦。红粉围香阵,花颤舞筵前。
凉州调,渭城唱,剧堪怜。怜伊入破余响、铁马斗风烟。星散何戡歌板,灰冷宁王玉笛,肠断旧姻缘。流落贺怀智,老大李延年。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本为唐教坊曲。双调九十九字,上下阕各八句四仄韵,平仄互换。又名《凯歌》、《台城回》等。
黄梅雨:指夏季梅子成熟时节的连绵雨。
苎衫天:指穿着苎麻布做的短衣。
西园恰有新曲:恰好在西园中听到了新的曲子。
雁柱:古代乐器的一种,用雁木制成。
奔泉决溜:急流冲刷溪沟。
银甲蹙鹍弦:像银色盔甲一样紧紧压迫着琴弦。
红粉围香阵:美女们围绕着香气浓郁的地方。
花颤舞筵前:花儿随着音乐的节奏在舞席之前摇曳生姿。
凉州调:唐时流行的一种边塞乐曲。
渭城唱:在渭城演唱。
剧堪怜:非常可怜。
何戡:唐代诗人。
宁王玉笛:宁王李宪的玉笛。
贺怀智:不详,可能是一位歌妓或艺人。
老大李延年:李延年是西汉时期的一个乐师,后来成为汉武帝的宠妃。
【译文】
五月的黄梅天气下,杜鹃声声啼啭着苎衫般的天空。西园正好有新的曲子,雁柱似的流水倾泻出圆珠一般的音符。开始像是急流冲刷溪沟,又似窗前的儿女紧裹着银质盔甲,弹奏着鹍弦。美人围绕在香气浓郁的地方,花儿随着音乐的节奏摇曳生姿。
凉州调,在渭城唱;剧可哀,让人十分可怜。可怜那入破余响的铁马和风烟,星散的歌板,灰冷的玉笛。旧日的姻缘早已断了肠,如今只有老去的艺人贺怀智,和年少的艺人李延年。
【赏析】
此词作于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夏五月,作者与陈亮、杨万里等人游历浙江杭州西湖之孤山后,登楼远望,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全词借景抒情,抒发了一种对时光荏苒、人生易老的感慨。
上片起首三句点题,“水调”二字即点明了这是一首词,而且是一首咏物词。接着写所见景物:“五月黄梅雨,莺啭苎衫天。”五月的江南已是梅雨季节,细密的小雨如丝般地飘洒而下,打湿了衣衫。在这潮湿的雨中,有几只黄莺儿在叫唤着飞过头顶,它们似乎正在为这闷热的气候而感到不快。“西园恰有新曲,雁柱泻珠圆”,西园之中传来美妙的歌声,那清脆婉转的歌声如同珠落玉盘般悦耳动听,令人陶醉。“初似奔泉决溜,又似小窗儿女,银甲蹙鹍弦。”歌词刚一开始便如泉水般激越奔放,而后渐渐变得柔和细腻,仿佛是在小窗前弹拨琴弦的少年男女。
过片两句以乐喻人。“红粉围香阵,花颤舞筵前。”“红粉”指歌妓,她们围聚在一起,将香气散布开来,让整个房间都充满了馥郁的芳香。花儿在轻快的乐曲中摇曳生姿,仿佛也在随着音乐的节奏起舞。“凉州调,渭城唱”,词人不禁想起了当年在渭城的演唱场景。“剧堪怜”,这里指的是那些悲凉的乐曲给人带来的伤感。“怜伊入破余响,铁马斗风烟。”那令人怜惜的乐曲余音绕梁不绝,就像战场上战鼓隆隆、铁马交战时的硝烟弥漫一般,使人心生感伤。“星散何戡歌板,灰冷宁王玉笛,肠断旧姻缘。”词人感叹何戡的歌声已经消散殆尽,宁王府的玉笛也已经冷却了。那些曾经的美好回忆已经被时间的流逝所取代,令人感到心碎不已。“流落贺怀智,老大李延年。”最后两句则将词人的思绪引向了一个遥远的过去。贺怀智是一位年老的歌女,李延年则是年轻的艺人们。两人都在岁月的长河中悄然逝去,成为了历史的尘埃。
整首词以“水调歌头”为题,通过描绘西湖之景、聆听乐曲之声、回忆往事之事,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深深感慨。全词情感深沉、意境优美,堪称咏物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