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客复有客,相约问林泉。忽逢清晓急雨,酿就插秧天。风底楝华吹尽,池畔荷花未放,莎岸刺吴船。奇石堪呼丈,野史自编年。
题咏处,墨似漆,笔如椽。名贤多少佳句,遗迹至今传。十八公符松萝,九万里,宽鹏运不换囗囗囗。曝背南轩日,销夏北窗眠。
【注释】
有客复有客,相约问林泉。忽逢清晓急雨,酿就插秧天。风底楝华吹尽,池畔荷花未放,莎岸刺吴船。奇石堪呼丈,野史自编年。
译文
忽然又来了客人,我们相约到山中游览,同游草堂的主人。
忽然又来了客人,我们相约到山中游览,和同游草堂的主人。
忽逢清宵急雨,酿造了插秧的季节。
风吹落楝花,池塘边的荷花还未开放。
岸边的沙地上,有一艘来自吴国的渔船。
奇形怪状的石头,可以呼唤丈高的大石,野史也可以编写年表。
题咏之处如漆墨般黑,书写时笔像椽木一样粗大。
历史上名贤留下无数佳句,他们留下的遗迹至今流传。
十八公符松萝,九万里,宽鹏运不更换。
曝背南轩日,消夏北窗眠。
赏析
《水调歌头· 游北山同亭彦赋,赠草堂主人》:此词是苏轼在黄州与友人同游北山时所创作的一首词。全词以写景为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政治失意后的无奈和孤独之感。
上阕主要描绘了北山的自然风光。“有客复有客”,首句起兴,表明作者与友人相约来到这座美丽的北山。“相约问林泉”,说明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寻找自然的宁静和愉悦。接着两句,通过描绘清晨的暴雨和池塘边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北山的自然之美。“风底楝华吹尽”,“莎岸刺吴船”,则进一步描绘了山间的美景,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中。
下阕则更多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奇石堪呼丈,野史自编年”两句,既赞美了北山的奇石之美,又表达了自己对历史长河的感慨。“题咏处,墨似漆,笔如椽”三句,更是将墨迹与笔杆比作珍贵的物品,表达了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名贤多少佳句,遗迹至今传”,则回顾了历史上许多名贤留下的佳句以及他们的事迹,让人感叹不已。
最后两句则是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十八公符松萝,九万里,宽鹏运不更换”等四句,运用了道家思想中的一些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感悟。而“曝背南轩日,销夏北窗眠”两句,则描绘了作者在夏日里享受着阳光的美好时光。整首词既有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