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纹绫,红锦缎。裁向灯前,响杂黄金钏。应恐鸳鸯分背面。钿尺频移,停处商量遍。
晃还移,人未倦。叠股并刀,运处分明见。万缕愁肠萦莫遣。欲断仍连,试倩萧娘剪。
苏幕遮·灯下听剪刀声
紫纹绫,红锦缎。裁剪时灯前,金钏响叮当。担心鸳鸯翻起面,用钿尺轻轻移,商量停当处。
晃悠悠,人未眠。折叠成叠股,用刀裁断明。万千愁肠似细线,剪不断又连上,请萧娘帮忙剪。
注释:
- 紫纹绫,红锦缎:指的是用来制作服装的布料,紫色和红色是中国传统的色彩,常用来表示尊贵或吉祥。
- 裁剪时:指做衣服的时候。
- 灯前:在灯光下。
- 金钏响叮当:形容金制手镯碰撞发出的声音。
- 鸳鸯:古代传说中的鸟,常被用来象征夫妻或恋人。
- 钿尺:一种用来测量布料长度的工具,通常由金属制成。
- 商量:讨论。
- 晃悠悠:形容动作轻盈而缓慢。
- 人未眠:指做衣服的人还没有休息。
- 叠股并刀:把布料叠成整齐的块状,并用刀进行裁剪。
- 万缕愁肠:比喻心中有很多的忧虑和烦恼。
- 莫遣:不要让它(指心中的忧愁)流走。
赏析:
这是一首写女主人公在灯下裁剪衣料的诗。诗中描绘了女主人公在灯前裁剪布料的场景,以及她内心的感受。
首句“紫纹绫,红锦缎”点明了裁剪的材料,紫纹绫和红锦缎都是高档的布料,通常用在制作高档的衣服上。这两句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宁静而专注的画面,女主人公正在专心致志地裁剪着布料。
第二句“裁剪时灯前”,说明女主人公是在灯前进行裁剪的,这个“剪”字也暗示了她正在进行一项需要技巧的工作。同时,“灯前”一词也表达了夜晚的氛围,营造出了一种静谧而温馨的场景。
接下来四句描述了女主人公在做衣服时的细致入微的操作。“应恐鸳鸯分背面”,意味着她担心自己不小心将衣服剪坏,导致鸳鸯图案被剪掉,这是一种对成品质量的高度负责的态度。同时,“应恐”也表达了女主人公内心的担忧和紧张。
“钿尺频移,停处商量遍。”这句话描述了女主人公在使用钿尺裁剪时的动作细节。钿尺是一种精细的工具,用于测量布料的长度,而频繁移动和商议停位则表明她在裁剪过程中非常小心谨慎,生怕出错。
第五句“晃还移,人未倦”,进一步描绘了女主人公在裁剪过程中的状态。她的手法熟练流畅,仿佛晃动着身体一样轻松自如。同时,她也并没有因此而感到疲倦,这表明她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
第六句“叠股并刀,运处分明见。”这句话再次强调了女主人公在裁剪时的技巧和熟练度。她将布料叠成整齐的块状,然后用刀进行裁剪,这样可以使裁剪过程更加高效和准确。同时,“运处”也暗示了她在进行裁剪时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最后四句“万缕愁肠萦莫遣,欲断仍连,试倩萧娘剪。”则表达了女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情感。她担心自己的心事会被剪掉,但又不想放弃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她试图借助萧娘的帮助来完成这项任务。这里的“萧娘”可能是指女主人公的朋友或亲人,她们共同分担这份情感的重量。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述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女主人公在灯下裁剪时的情景和她的内心世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这首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