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合神光,有人分得陈思绣。流风回雪更惊鸿,仿佛还重觏。手把镂金带枕,并明珠、洛川亲授。任人呼作,水上宓妃,宫中甄后。
记得当初,袁家新妇啼痕透。此身早是属君王,不被人僝僽。愁到弃捐葱韭。也应同、燃箕泣豆。为他想遍,才下鸳针,何曾轻就。
【注释】:
①烛影摇红:唐教坊曲名。又名《兰叶西施》。后用为词牌,双调,五十五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三仄韵。
②王阮亭(1637年-1717年):清初著名学者。字元龙,号石洲,江苏仪征人。康熙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有《石洲诗话》等著作传世。
③余氏女子:指袁枚的内弟女,名淑珍,字君玉,号静芬,浙江仁和人,能文善画,工绣。
④流风回雪:形容洛神图之美丽动人。
⑤仿佛还重觏:好像曾经再度相逢。
⑥手把镂金带枕:手拿雕刻精美的带枕。镂金即镂银,指带枕上雕刻着精美花纹。
⑦洛川亲授:指洛川夫人亲自传授刺绣技艺。
⑧水上宓妃:传说中洛神的别称。宓妃是古代神话人物,与洛神同义。
⑨宫中甄后:指甄氏,即甄宓,传说中的洛神之一。
⑩啼痕透:泪水滴在衣服上的痕迹。
⑪此身早是属君王:我早就是君王的了。指自己已经嫁给了王阮亭。
⑫不被人僝僽:不被人们歧视、冷落。
⑬愁到弃捐葱韭:意指自己被弃置不用,犹如葱韭一样被人丢弃。
⑭也应同:也应该这样。燃箕泣豆:燃烧着箕草而哭泣,这里指因思念丈夫而悲伤流泪。也比喻夫妻分离的痛苦。
⑮下鸳针:指下针绣花。鸳鸯针法是一种复杂的刺绣技法,需要两个人合作才能完成。
⑯何曾轻就:怎么能够轻易就答应呢?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袁枚对友人的这位妻子十分爱慕,对她的画像特别喜爱,所以写下这首词来赞美她。
起首两句写画中的洛神美艳多姿,令人赞叹不已。这一句中,“离合”二字,点明了这幅画像具有一种神奇魅力,它似乎可以使人分出陈思(曹植)和洛神(洛水之神)的不同形象。接着,又用“流风回雪”四字描绘了洛神的风采飘逸如飞,宛如惊鸿一般地飞过,使人们不禁想起她曾在梦中与自己相遇的情景。至此,读者已感受到洛神的美丽与动人,为下文作了铺垫。
作者用“记得当初”四句回忆自己当初与洛神的相识情景,进一步表现了对洛神的怀念。这几句词中,“袁家新妇啼痕透”一语双关,既指洛神的眼泪洒在衣上,也暗示了自己与洛神的相似;“此身早是属君王”二句,则表达了自己早已属于君王的心境。然而,这种心境并未因此而得到解脱,反而增添了许多愁苦。因此,诗人又感叹说:“为他想遍,才下鸳针,何曾轻就。”这句的意思是说,为了洛神,自己费尽心机,甚至到了下针绣花的地步,可又如何能够轻易就答应呢?这一句既是对洛神的深情呼唤,也是对自己感情的真实表白。
全词通过对洛神画像的描写,将洛神的美丽与自己内心的相思之情融于一体 ,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表达了自己对洛神的深深眷恋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作者对女性的美好憧憬和向往 ,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