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天阔。秋意江城漏泄。河桥路,憔悴绿杨,几点归鸦弄残叶。征衫大瘦绝。弹铗。清游未歇。凉阴袖,三四暮蝉,似向西风诉离别。平原控金埒。看野草凄迷,疲马争啮。
烟中楼阁云堆叠。望远水无际,乱峰争暝,苍茫残照赴雉堞。正搔首时节。凝结。乱愁积。算抑郁襟怀,筝柱能说。黄昏泪洒青袍热。但玉尘捶碎,唾壶敲缺。遥情千里,试寄与,雁外月。
【注释】
晚天阔:天空辽阔。
秋意江城漏泄:秋天的气息,像江城的漏壶那样向外泄出。
河桥路:黄河边的桥梁边的道路。
绿杨:指垂柳。
归鸦:指飞回的乌鸦。
征衫大瘦绝:远征的衣衫已经瘦得像极点了。
弹铗:弹着剑柄(比喻发牢骚)。
凉阴袖:微风中的凉爽衣服。
三四暮蝉:傍晚时分,树上有两三声蝉鸣。
平原控金埒:在平原上控制马缰。
野草凄迷:野草凄凄迷离。
疲马争啮:疲惫的马儿争相吃草。
烟中楼阁云堆叠:烟雾中的楼阁和云朵堆积在一起。
望远水无际:望着远处的水没有边际。
乱峰争暝:混乱的山峰争相在黄昏时消失。
苍茫残照赴雉堞:朦胧而昏暗的夕阳投向城墙。
正搔首时节:正赶上头发稀疏的时候。
凝结:凝聚。
筝柱能说:指弹筝的手指能表达感情。
玉尘捶碎,唾壶敲缺:用玉制成的酒杯被摔碎了,唾壶也被打破了。
遥情千里,试寄与,雁外月:我对你的思念之情,就像千里之外那一轮明月一样,可以寄托给我吗?
【译文】
辽阔的天空下,秋意渐浓,江边的城中传来了时光流逝的声音。黄河上的桥梁旁,垂柳已憔悴,几只乌鸦正在弄着几片落叶。远征的士兵,衣衫早已消瘦到极点,他一边弹着宝剑,一边感叹自己的游踪未能停歇。这时,微风拂过他的衣袖,吹动着他的思绪飘向远方。
黄昏时分,他眺望着远方水天相接的地方,那里的山峰在黄昏中渐渐消散,只剩下一片模糊的余影。他的心中涌满了迷茫和忧郁,就像是笼罩在他的心头的迷雾一般。他感到自己的心情抑郁,仿佛有一种难以诉说的情感积压在胸间。他不禁想到自己即将离去的日子,心中的悲伤如同黄昏时流下的泪水一样炽热。他决定把自己的情感化作一首曲子,寄托在这无尽的夜晚。然而,他手中的乐器已经被打碎,只有那盏盛满泥土的杯子还在那里,仿佛在提醒他那些曾经的美好。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戍卒送别友人的诗。全诗以“兰陵王”作为题序,是诗人自命的名字。“兰陵王”原为古琴名曲,后因作者以此自号,故此诗也以琴声作喻,表达了作者的豪放情怀。
此诗起句写景,“晚天阔”三字总摄全篇,为全诗定调。“秋意江城漏泄”,写出了诗人在江城之中感受到的秋风萧瑟之感。“河桥路”,诗人站在黄河之畔的桥头,眼前看到的是杨柳凋零、归巢的乌鸦在树枝上嬉戏的情景,这些细节都让人感觉到一种离别的悲凉。“征衫大瘦绝。”一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出征在外的艰辛与苦楚,以及他对自己衣物的感慨。接着两句“弹铗”、“清游未歇”,诗人开始弹起了剑,抒发了自己的壮志未酬之情。
“凉阴袖”,这一句描写了诗人在微风中的感受,他感受到了凉爽的空气拂过自己的衣袖。“三四暮蝉”,这里描绘的是傍晚时分,树林中传来了三两只蝉鸣,它们似乎在为这即将到来的夜晚进行最后的欢唱。“平原控金埒”,这句描写的是诗人在平原之上,看到了金碧辉煌的车驾。“看野草凄迷,疲马争啮。”两句,则是对前面景色的进一步描绘,野草在风中摇曳,仿佛在为诗人送行;而疲弱的马儿则在争抢着食物,显得无比焦急。
“烟中楼阁云堆叠”,这句描写的是烟雾之中的楼阁与云朵交织在一起的景象,给人一种朦胧而美丽的感觉。“望远水无际”。这一句则是对远景的描写,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只见水面一望无际,波光粼粼。“乱峰争暝”,这一句描绘的是山峰在黄昏时分的景象,它们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壮观。“苍茫残照赴雉堞”,这句话描绘的是太阳即将落山,余晖洒满了整个城墙,使整个场景都显得更加苍茫和遥远。“正搔首时节。”这一句,则是对时间的感受,诗人正在这个季节里感到自己的头发稀疏,这让他倍感忧愁。
接下来的四句诗,诗人通过自己的感受来进一步描绘他的心境。“凝结”二字,既是对天气的形容,也是对心情的形容,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纠结和不安。“筝柱能说,琵琶能语”,这两句则是对音乐的描述,诗人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心声。“黄昏泪洒青袍热”,“黄昏泪洒青袍热”一句,则描绘了他在黄昏时刻所感受到的悲伤和痛苦。
最后两句“但玉尘捶碎,唾壶敲缺。”则是诗人对离别的情感进行了总结,他用玉石制成的酒杯被打碎和唾壶被敲击的声音来形容自己的痛苦和失落。而最后两句“遥情千里,试寄与,雁外月”,则表达了他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他希望能够把这份思念之情传达给远方的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