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围苍翠合,锦屏敞,列层岑。忽马耳高骞,撑天尺咫,拔地千寻。晴阴。一开一阖,锁连环、中有暮朝云。往返诸仙玉驭,不劳风伯清尘。妆临。
镜俯湖明。鬟竞绿,黛争青。听高壑松涛,牙连海上,相向鸣琴。飞楹。行春桥侧,峙碑亭、南北路平分。游客叠携阮屐,清宵分听缑笙。
【解析】
- “四围苍翠合”一句,写苏堤四周的景色。苍翠,指葱郁的树木和花草。合,聚集。“锦屏敞”,指苏堤像一幅锦制的屏风一样,开阔舒展。“列层岑”三句,写苏堤两旁山势起伏,层次分明。岑,山峰。高骞,形容山势高峻。“撑天尺咫,拔地千寻”,写苏堤的山峦直插云霄,参天耸立。“晴阴”三句,写苏堤上云开雾散,晴雨不定的景象。一开一阖,比喻变化多端。锁连环,指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的样子。中有暮朝云,意谓云雾中有时出现夕阳或初升的月亮。“往返诸仙玉驭”,写神仙们在云端来回奔驰,驾着云车。不劳风伯清尘,用典,指天上的风神不用吹走地面上的尘土。
- 第三联是全词的精华所在。妆临镜俯湖明,描写了苏堤春晓时的美景。鬟竞绿,指柳丝垂拂如鬟发。黛争青,用典,指山色青青。牙连海上,指海鸥飞翔时发出的声音如同人的牙齿相击。听高壑松涛,听的意思是侧耳谛听;壑,指山间沟壑。“牙连海上,相向鸣琴”两句写诗人在苏堤上听到松树在山谷中相互撞击发出的声音,好像在奏响一曲《高山流水》似的美妙音乐。飞楹行春桥侧,写诗人行走在春天的苏堤上时,看到一座座桥柱飞檐的亭台楼阁,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峙碑亭,指苏堤上矗立着许多石碑。南北路平分,写苏堤南边和北边的路途都十分平坦。
- 第四联是全词的总结。游客叠携阮屐,游客们穿着木屐走在苏堤上来来去去。清宵分听缑笙,指游客们在夜晚欣赏笛子演奏的音乐。
- 此词通过描写苏堤春晓时的美景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首联描绘了苏堤四周的苍翠景象;颔联以夸张手法写出了苏堤两侧山峦之高峻;颈联写苏堤上时而云雾缭绕时而晴空万里的景象;尾联则以“妆”“黛”等词语赞美了苏堤春景的美丽。整首词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韵,是一首咏叹自然风光的佳作。
【答案】
①本词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公元1097年(宋神宗熙宁十年)春在杭州任通判时所写的一首七律。②本词开头四句写苏堤周围的景色:环绕着苏堤的是郁郁葱葱、郁郁苍苍的树木和花草。像屏风一样敞开的苏堤,像层峦叠嶂、连绵起伏的山峰一般。高亢的马儿奔腾向前,像擎天之柱,又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的大峰。③“晴阴”二句写苏堤上的景色:晴天的时候有云雾散开,阴雨天的时候云雾又密合起来。云雾缭绕,时聚时散,变化无常,宛如一条锁链把整个苏堤环抱在一起。④“妆”三句写苏堤上的景色:杨柳枝头垂下的秀发互相竞赛地竞绿,山上的青山和山下的绿水互相争夺地争相呈现出一片青色。⑤“听”三句写苏堤上的景色:在高处的岩石上回荡着海鸥飞翔时发出的清脆声音,好像它们在相互鸣叫。⑥“飞楹”三句写苏堤上的景色:苏堤上的亭台楼阁飞檐翘角,在阳光下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南北方向的大道平整而宽广。⑦“游客”三句写苏堤上的游人:游客们戴着木制便鞋(阮屐)踏着苏堤来来往往,欣赏着苏堤上美丽的风景;夜晚,他们听着笛子悠扬的音乐入眠。⑧结尾两句写苏堤上的景色:游客们在夜晚欣赏着笛声,沉醉其中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