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觉耳根知。溪声摇梦思。奈痴云、总是迷离。未到上灯先闭户,斋静课,槿葵稀。
破屋杜陵诗。秋风防我欺。燕巢泥、扶上梁迟。疑是茅龙衾恋旧,犹未肯,换春衣。
【注释】
山中茅居:住在山上的茅草房。近悟瓦为不漏之理:近来明白了屋顶不会漏雨的道理,因为瓦片有缝隙,雨水会渗进屋里面;物料毕集:材料都齐备了;阻雨待晴:被雨淋着等天晴;缘觉耳根知:在听觉上有所觉悟。
【赏析】
《唐多令》词调,又名“更漏子”,双调,五十五字,上下片各四句、三仄韵。此词上片写诗人对茅屋的理解与认识,下片写诗人的自况。全词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无奈。
“山中茅居,近悟瓦为不漏之理”一句,是作者对自己居住环境的描绘。他居住在山中的一座茅草房中,最近明白了屋顶不会漏雨的道理,因为瓦片有缝隙,雨水会渗进屋里面。这里的“悟”字,既指对事物的理解,也含有对现实的感慨。作者通过这一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困惑,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物料毕集,阻雨待晴”两句,是诗人对生活琐事的描写。他准备了很多材料,等待着下雨后去进行修缮工作。这里的“物料”一词,既包括了各种建筑材料,也包括了生活中的必需品。而“物资毕集”则表示这些物资已经准备好了,只等待时机来使用。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对于生活琐事的关注和处理,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无奈和无力感。
“缘觉耳根知,溪声摇梦思”两句,是作者对自然环境的描述。他通过感觉和听觉来感知周围的环境,发现溪水的声音似乎在摇动着他的梦境。这里的“缘觉”一词,既可以理解为感官的体验,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哲学上的思考。而“溪声摇梦思”则表示溪水的声音似乎在影响他的梦境,使他感到迷茫和困惑。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对于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感受,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现实的困扰和无奈。
“奈痴云、总是迷离”两句,是作者对于天气状况的评论。他认为那些痴狂的人总是无法看清楚真相,总是陷入迷雾之中。这里的“痴云”一词,既可以理解为痴狂的人的象征,也可以理解为天空中飘浮的云雾。而“迷离”一词则形容了那些痴狂的人的状态,他们总是迷失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看清事物的本质。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思考和批判,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
“未到上灯先闭户,斋静课,槿葵稀”两句,是作者对日常生活的描绘。他计划在天黑之前就关门休息,以便保持清静的环境并学习一些课程。这里的“斋静课”指的是他打算学习的课程或者知识,而“槿葵稀”则表示槿花(即葵花)已经稀疏,意味着时间过得很快。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态度和方式,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时间的珍惜和把握。
“破屋杜陵诗,秋风防我欺”两句,是作者对自身状态的反思和评价。他觉得自己像杜甫一样贫穷潦倒,但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和信念。这里的“杜陵诗”指的是杜甫的作品,而“秋风防我欺”则表示秋风在吹拂,但却无法阻止他继续前行。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对于自己的评价和定位,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现实的坚韧和毅力。
“燕巢泥,扶上梁迟”两句,是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描写。燕子在泥泞中筑巢,但它们的窝却迟迟不能建好。这里的“燕巢泥”指的是燕子在泥土中筑巢,而“扶上梁迟”则表示它们努力向上攀爬却进展缓慢。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对于生活环境的观察和感受,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无奈和感慨。
“疑是茅龙衾恋旧,犹未肯,换春衣”两句,是作者对自己的自述。他怀疑是不是自己的被子(茅龙衾)还在怀念过去的旧物,但是他却不愿意去更换新的春衣。这里的“茅龙衾”指的是旧时的被子或者床具,而“换春衣”则表示换上新衣服迎接春天的到来。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对于个人情感的表达和体验,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无奈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