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天涯芳草引游鞯,春归旧奚囊。似登楼王粲,斜阳瘦马,饱看山光。飘泊可怜淮海,风雨醉殊乡。长铗归来未,燕子空梁。
谁识幽情苦调,借一枝斑管,散遍瑶芳。更烟萝池馆,弹泪说沧桑。莫偷和、玉台新句,怕春风、又妒画眉长。如虹气,不消磨处,夜识干将。
【注释】
①八声甘州:唐教坊曲名。双调,上片四仄韵,下片三平韵。
②甚:何。天涯芳草引游鞯:指送行的人。芳草:这里指春天的花草。游鞯(jiān):马鞍,代指马。
③登楼王粲:指晋代诗人王粲,他登楼远眺时感慨万千,写下了千古传诵的《登楼赋》。
④瘦马:形容旅途劳顿。
⑤长铗(jia):剑名,出自战国时期楚国人庄子。“长铗”即表示对不遇知音的感慨。
⑥燕子空粱:指梁上燕子筑巢,却无人居住,比喻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⑦斑管:古乐器名。
⑧烟萝池馆:指烟雨笼罩的池塘馆舍。池馆:水边的亭台馆舍。
⑨干将:古宝剑名。
【译文】
在天涯送别好友,春天的芳草又引动我思乡的情思,像王粲登楼远望一样,斜阳之下,瘦马饱看山光。飘泊如淮海一般,风雨醉人的异乡。归隐的愿望难以实现,只有燕子空荡的巢穴。
谁能理解我内心的苦闷,借一枝斑竹制作的管弦乐器,散遍瑶花般的香气?更让人伤心的是烟雨笼罩着池馆,弹泪诉说着沧桑。不要偷学玉台上新写的诗句,担心春风又妒忌画眉长。如虹气不消磨,夜间识得干将。
【赏析】
《八声甘州》是词牌名,又名“甘州令”、“甘州》、《醉东风·渐消黯》,双调九十五字,上片四仄韵,下片三平韵。此词为词人为赠与友人而作,表达了作者的离别之情和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上阕写送别之景。首句点明题意:“甚天涯芳草引游鞯”,是说春日里,芳草丛中,有人骑马而来。芳草,指春天的花草。游鞯,即“游骑”,指骑马的人。这里指送别的人。
次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春归旧奚囊”,是说春天来了,但旧日的行李又装回来了。奚囊,指皮袋,盛钱物的容器。这里指随身携带的财物。这句是说,春天来临,人们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把往日的钱财物品都带回去了。这里的“游鞯”指的是送别的人,也就是作者自己。
接下来两句写送别时的景物:“似登楼王粲,斜阳瘦馬,饱看山光。”王粲登楼远望时,感慨满腔,写出了千古传诵的《登楼赋》。这两句是说,就像王粲登楼远望一样,作者也站在斜阳下,饱览美丽的风光。这里的“斜阳”是夕阳西下的景色,“瘦馬”是指一匹瘦弱的马,因为马瘦了,所以走路很慢。这里的“饱看”是饱览的意思,意思是说,作者在夕阳西下的时候,站在路边的马鞍上,饱览眼前的美景。这里的“山光”是指山中的景色。这里的“王粲”和“斜阳瘦馬”都是用典。
最后一句是全篇的主旨所在:作者感叹自己飘泊无定,就像淮海地区那样风雨交加,令人醉心不已。这里的“淮海”是指淮河流域一带,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区。这里的“风雨醉殊乡”是说,由于气候恶劣,作者感到在这里生活很艰难,就像被风雨折磨一样。这里的“淮海”也是用典。这里的“长铗归来未”是说,长剑还没有回来呢!这里的“长铗”是剑名,出自战国时期楚国人庄子。这句话是说,我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回到自己的家乡呢!这里的“燕子空梁”是指燕子在空荡荡的房梁上筑巢,象征着没有亲人居住的地方。这里的“空梁”也是用典。这里的”燕子”和”空梁”都是用典。
下阕写离别之情。前两句是写离别之情的延续:“谁识幽情苦调,借一枝斑管,散遍瑶芳”。这里的“谁识”是说谁能了解我的心事呢?“幽情苦调”是说我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忧愁的情感。“借一枝斑管”是指借用一枝斑竹制作的管弦乐器,来表达我的心情。这里的“斑管”是乐器名,出自古代的一种乐器。这里的“散遍瑶芳”是指散发芳香。这里的“瑶芳”是指美丽的花朵。这里的“散遍”也是用典。这里的“更烟萝池馆,弹泪说沧桑”,是说更加凄凉的是烟雨笼罩着池塘馆舍,我弹奏着琴瑟,诉说着世事沧桑。这里的“弹泪”也是用典,是说弹奏着琴瑟,眼泪滴落在琴弦上的声音。这里的“沧桑”是指世事的变化和沧桑。这里的“烟萝池馆”是指烟雨笼罩着的小池塘和馆舍。这里的“弹泪说沧桑”是说弹奏着琴瑟,诉说世间的变化和沧桑。这里的”烟萝池馆”和”弹泪说沧桑”都是用典。
末两句是全篇的总结:不要偷学玉台上新写的诗句,担心春风又妒忌画眉长。这里的“玉台新句”是指新的诗句。这里的“春风”是指温暖的春风。这里的“画眉长”是指画眉鸟长得很长。这里的“偷学”也是用典,是说不要偷学别人的东西。这里的“怕春风”也是用典,是说担心春天的温暖会让人嫉妒。这里的”玉台新句”和”画眉长”都是用典。这里的”莫偷”和”春风”都是用典。这里的“干将”是古代的一种宝剑名,出自春秋时期吴国的干将和他的妻子莫邪的故事。这里的”干将”也是用典,是说不要学习干将那样的英雄人物。这里的”干将”和”莫邪”都是用典。这里的“干将”和“莫邪”都是用典,是说不要学习干将那样的英雄人物。这里的”干将”和”莫邪”都是用典。这里的”干将”和”莫邪”都是用典。
整首词运用典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增强了艺术效果,使这首词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有强烈的时代感,充分展示了词人高超的艺术才能和深厚的文学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