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镜全抛,衣香尽灭,更无梦到楼西。为道潘郎文采,渐减当时。惟有年年今夜,多情月、长照虚帷。尘封处,犹余锦瑟,长与人齐。
天涯又逢肠断,正晚花庭榭,萤点罗衣。香篆里、初温玉茗,小荐红栀。惆怅十三年事,无人觉、鬓已成丝。绳河转,移灯别谱秋词。
【注释】
凤凰台: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忆吹箫:调名。吹箫,指吹笛。潘郎:晋人潘岳字安仁,美姿容,善辞赋,为当时才子,故称潘郎。文采:风采。年年今夜:每年此时。虚帷:空荡的帷帐。尘封:尘土封存。犹余锦瑟:犹自还像当年一样。长与人齐:与琴瑟等同长久。天涯:远离家乡。肠断:极度悲伤。晚花庭榭:傍晚的花和庭院里的建筑。萤点罗衣:萤火虫在罗衣上闪光。香篆:烧香时的香烟缭绕的形状。玉茗:指茶。小荐红栀:用小红栀子作小食。惆怅:因伤感而心烦意乱。十三年事:十三年前的往事。无人觉、鬓已成丝:没有人察觉,我的两鬓已白如丝。绳河:即银河,古人认为天上有条天河,河水清澈透明,所以叫绳河。别谱秋词:别写一篇描写秋天的诗。
【赏析】
此曲是一首怀人之作,抒写了一位游子在中秋之夜怀念故人的深情。首句“凤凰台上忆吹箫”点题,点出了地点和事件——在凤凰台上怀念吹箫的人,也就是怀念吹箫人的朋友。“粉镜全抛,衣香尽灭”,这两句是对“凤凰楼”环境的描写。诗人以美人的梳妆用具来比喻自己,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寂寞无聊之状。“更无梦到楼西”,这一句中,“无梦”是实写,“到楼西”是虚写。诗人没有梦见吹箫人,是因为心中没有他的影子;而梦见吹箫人,则是因为心中有他的影像。“为道潘郎文采,渐减当时”,这里“潘郎”当指吹箫之人。“文采”指的是吹箫人的风采。“文采”二字,既是对吹箫人的赞美,也是对他风流倜傥的惋惜。“惟有年年今夜,多情月、长照虚帷”,诗人说只有每年这个时候,月光才会照进自己的空帷,但月光照进来的只是虚无缥缈的影子。“尘封处,犹余锦瑟”,意思是说吹箫人在世时用的琴瑟如今已经尘封了。“锦瑟”在这里代指吹箫人的乐器。“长与人齐”,这句的意思是说那把尘封的琴瑟仍然可以弹奏,就像当年的吹箫人一样。“惟有年年今夜,多情月、长照虚帷”,诗人说只有在每年的这个时刻,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才会照亮自己空虚的居所,仿佛在安慰自己:“吹箫人啊,你虽然远去,但我仍然把你当作亲人。”
“天涯又逢肠断,正晚花庭榭,萤点罗衣”,这两句写诗人在异地听到关于吹箫人的消息,感到十分悲痛。“晚花庭榭”,是说黄昏时分的花木园林,是作者思念吹箫人时所见到的风景画面。“萤点罗衣”,是说萤火虫的光点映照在罗衣之上,是作者思念吹箫人时所看到的景象。
“香篆里、初温玉茗,小荐红栀”,这是对吹箫人生活状况的回忆描写。“香篆”是指点燃的香料,“初温玉茗”、“小荐红栀”则都是诗人想象中的情景。“香篆里”中的“香”,是作者思念吹箫人时闻到的一种幽香。“玉茗”是作者想象中吹箫人正在品尝的佳茗,“小荐红栀”则是诗人想象中吹箫人正在吃的小食品。“惆怅十三年事,无人觉、鬓已成丝”,这两句是作者抒发自己内心的忧伤之情。“十三年事”,是指作者在异地度过的十三年时光,其中包含着许多酸甜苦辣的回忆和感受。“无人觉”,是说自己一个人默默承受着这种忧伤,无人能够察觉。“鬓已成丝”,是说自己的头发已经变得稀疏了。
“绳河转,移灯别谱秋词”,这两句是作者对吹箫人最后的印象和祝福。“绳河”是指银河,“移灯别谱秋词”则表示诗人要给吹箫人写一篇秋天的诗歌。“别谱秋词”,是说诗人要以秋天的景色作为背景,为吹箫人写一首秋天的诗句。
这首诗是一首怀人之作,抒发的是诗人对一个名叫“潘郎”的吹箫人的思念之情。全诗情感深沉,意境凄美,语言优美,堪称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