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明烟细还如旧。只觉桃花瘦。有风无雨过清明。惯了天涯不惯杜鹃声。
玲珑格子炉香袅。只共梨花笑。倘教吹笛影儿双。多谢四更山月照幽窗。

【赏析】

此词为作者在贬谪岭南时所写,是一首伤春惜春的佳作。上片首三句写清明时节的风光,渲染出一种冷落凄凉的气氛;下片四句写闺中女子的生活情景,表现她的孤寂无聊。全词以景起兴,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霞明烟细还如旧”,起句即点明了时间——清明。“霞明”指雨过天晴后,天空云霞映衬,阳光照耀,一片光明澄澈的景象;“烟细”则是指细雨过后,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烟雾。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新宁静、生机盎然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和谐而美好的氛围。然而,紧接着的一句“只觉桃花瘦”,却打破了这种宁静,透露出一种哀婉之情。“只觉桃花瘦”中的“只觉”二字,表达了词人对春天易逝的感叹和无奈之情;“桃花瘦”则是指桃花经过雨水的滋润后,花瓣变得更加娇嫩细腻,但同时也显得更加脆弱易损,如同人的面容一般消瘦。这句诗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融为一体,使得整幅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充满了情感色彩。

“有风无雨过清明”,接着词人进一步描绘了清明时节的天气状况。“有风无雨”指的是天气晴朗,微风拂面;“过清明”则是说度过了这个节日之后。这里的“有风无雨”与前一句的“霞明烟细”相呼应,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意境。“惯了天涯不惯杜鹃声”,最后两句则是词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惯了天涯”指的是长时间生活在异地他乡,习惯了远离家乡的生活;“不惯杜鹃声”则是指在这样的日子里,听不到家中亲人的声音,感到特别地孤独寂寞。这里的“不惯”二字,表达了词人对于远离家乡的无奈和失落;“杜鹃声”则是中国传统诗歌中常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的象征,此处用它来代指亲人的声音,更是增添了一份浓厚的感情色彩。

“玲珑格子炉香袅”,描写的是闺中的环境。“玲珑格子”指的是小巧精致的格子窗或格子门,这里可能是用来隔断室内与外界的通道;“炉香袅”则是指燃烧着的香料散发出袅袅的烟气。这两句诗通过描绘闺中的环境细节,营造了一种温馨而宁静的氛围。

“只共梨花笑”,表达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只共”一词,既表达了自己独自欣赏的心情,也隐含着与亲人分享的喜悦之意。“梨花”是一种美丽而纯洁的象征,这里可能是用来比喻词人心中的美好愿景或理想状态。“笑”字则是对“梨花”这一意象的一种拟人化处理,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活泼。

“倘教吹笛影儿双”,则是词人在想象中的情景。“倘教”二字表示假设的意思,暗示着词人的某种愿望或期待;“吹笛影儿双”则是指想象中有人吹笛子演奏美妙的音乐,影子随之摇曳生姿。这里的“影儿双”既可能是对人物形态的具体描绘,也可能是对诗意境界的一种追求。

“多谢四更山月照幽窗”,结尾处,词人再次提及月亮,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四更”指的是深夜时分,此时正是月亮最为明亮的时候;“山月”则是指山上的月亮,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地点或者自然景观。“照幽窗”中的“照”字,表达了月光洒满窗户的情景;“幽窗”则是指静谧而幽雅的居室。这两句诗通过对月色的描绘,展现了词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同时,也暗示着词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注释】

(1)虞美人:唐教坊曲名。又名《采桑子》、《一箩金》、《锦缠道》。本调始见唐教坊《尊前集》,大石调一百三十六。双调六十四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前后阕末三句皆押平声韵。

(2)霞明烟细:形容雨过天晴后的清新景象。明,光亮;细,细小。

(3)惯:适应。

(4)天涯:指遥远的外地。

(5)玲珑:精巧细致。

(6)格:栏杆。

(7)梨花:白色的梨花,多指白色的梨花,也泛指白色的东西。

(8)倘教:假使。

(9)影儿:影子。

(10)多谢:感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