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垞北畔,种鸡腔千个。恰伴幽人日闾坐。翠森森、四面涤尽尘缨,销夏好,何必风窗高卧。
东华香土梦,难道能忘,埤竹含寻掖梧大。须识学神仙,曼倩长源,原不待、抽簪方可。看一笑、掀髯九还成,正宣底飞来,催登画舸。

【注释】

1.南垞北畔:指南岸和北岸。

2.种鸡腔:比喻小像,也说“种鸡”。

3.恰伴幽人日闾坐:恰好能陪伴幽人在夏日的午后坐在门前休息。

4.翠森森:绿树茂密的样子,形容景色。

5.涤尽尘缨:洗去世俗的烦恼,摆脱名利的纠缠。

6.夏好:夏天的美景。

7.东华香土梦:指梦中进入神仙世界。

8.难道能忘:怎能忘记呢。

9.埤竹含寻掖梧大:指在竹林中寻找仙人,在梧桐树下修炼成仙。

10.须识学神仙:必须知道如何学做神仙。

11.曼倩长源:指司马长卿(司马相如)和东方朔。

12.原不待、抽簪方可:原来不需要等到你脱下冠簪就可以。

13.看一笑、掀髯九还成:看着你一笑起来,胡须就自然舒展开来,就像《庄子》中的“九成”。

14.正宣底飞来,催登画舸:正好来了,催促我登上船。 宣底:传神之笔。

【赏析】

《洞仙歌·题赵恒夫小像》,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写赵恒夫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对美好人生的赞美之情。

上阕写赵恒夫的形象。起句写他种的鸡头实,喻意深长,既指其人,又借以自况。次句承上,写他与幽人的交往,表现了他们闲适的生活态度。第三句进一步描绘出赵恒夫的形象特点,即清高脱俗。第四句写夏日景致之美,暗示着赵恒夫的心境之雅。

下阕写赵恒夫的修炼过程。起句写他入梦进入神仙世界,暗示着他的超然物外。次句写他在梦中寻找仙人,修炼成仙的情景,表现了他的志向远大。第三句用典,指代了司马长卿和东方朔这两位古代文人,表明了作者对他们的敬仰之情。最后一句写他的笑容,暗示着他内心的愉悦和满足。

全词通过描绘赵恒夫的形象,展现了他的高洁品质和超凡脱俗的气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