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肩行李,怪黄头抵死,匆匆催发。
一角斜阳亭堠树,几阵晚潮流急。
画舫迟灯,金尊醉晚,到此真须别。
开帆行矣,归期还是休说。
惟念泥枕支鬟,明灯索笑,惯了闲时节。
见说鸳鸯湖上柳,犹有未销残雪。
第一休忘,题诗双管,更冒春寒捻。
欲知相忆,天涯应有明月。

【解析】

此诗是送别之作。诗人用“百字令”这一词牌,写友人蔼卿之去毗陵的离别情景。全词从饯别时起,到临行时止,分四个层次,写出了友人的离情别绪和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第一层(起二句),点出时间、地点和人物。开头两句,交代了饯别的地方和饯别的时间。“一肩行李”,点出友人此行的行囊;“怪黄头抵死,匆匆催发。”点出送行人的心情。

第二层(三、四句),描写饯别的情景。“亭堠树”,指驿道旁的树木,“几阵晚潮流急”,指江上波涛汹涌。这里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江上行船在急流中颠簸的画面。

第三层(五、六句),描写送行的场面。“画舫迟灯,金尊醉晚,到此真须别”。这里以“迟灯”“醉晚”两个细节来刻画朋友在船上饮酒作乐的场景。

第四层(七、八句),抒发惜别之意。“开帆行矣,归期还是休说。”这两句表明友人就要乘船远行,而自己则不能随同而去。

第五层(九、十句),抒写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泥枕支鬟,明灯索笑”,写自己思念友人时的情形:夜深人静时,自己枕着泥枕,支撑着头,想给友人写信,但又不能寄出,只能向明灯索笑。这是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第六层(十一、十二句),点题并抒情。“见说鸳鸯湖上柳,犹有未销残雪”。诗人想起当年与友人在苏州相会的地方——鸳鸯湖边的柳树上,还有未曾消融的积雪,不禁勾起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第七层(十三、十四句),抒写自己的相思之感。“第一休忘,题诗双管,更冒春寒捻。”这里,诗人借用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典故,表达自己思念友人的感情。

第八层(十五、十六句),点明主旨,抒发思念之情。“欲知相忆,天涯应有明月”,意思是说想要知道彼此之间思念之情的话,那么天涯海角应该有一轮明月啊!表达了诗人的无限深情。

【赏析】

这首词通过送别友人蔼卿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真挚友谊和深深的思念之情。全词从饯别时起,到临行时止,分四层。每层都紧扣一个中心,层层推进,层层深入,层层展开。

词人开篇即交待了时间、地点和人物,为后文渲染氛围。开头两句,点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一肩行李”,点出友人此行的行囊;“怪黄头抵死,匆匆催发。”点出送行人的心情。接下去,词人以“斜阳亭堠”、“晚潮急”、“迟灯”、“醉晚”等景象,将一幅傍晚时分,江上行船在急流中颠簸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词人以“画舫迟灯,金樽醉晚”两个细节来刻画朋友在船上饮酒作乐的场景。结尾处,词人以“开帆行矣,归期还是休说”一句,点明了友人就要乘船远行的事实,同时暗示了自己不能随同而去。至此,词人以送别友人为主题,展开了一幅送别友人的图画,为下文的抒写惜别之情作了铺垫。

在上片的基础上,下片进一步渲染惜别之情。“惟念泥枕支鬟,明灯索笑,惯了闲时节。”这句承上启下,由前面的描绘场景过渡到自己的处境。“泥枕支鬟”写自己思念友人时的情形:夜深人静时,自己枕着泥枕,支撑着头,想给友人写信,但又不能寄出,只能向明灯索笑。这是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见说鸳鸯湖上柳,犹有未销残雪”两句,由前面的描写过渡到自己的思友之情。“鸳鸯湖上的柳”,即苏州城西的虎丘山。传说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在此泛舟,后被越王勾践所毁,现仅留下残破的石塔。诗人想起当年与友人在苏州相会的地方——鸳鸯湖边的柳树上,还有未曾消融的积雪,不禁勾起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过片之后,词人笔锋一顿,转入自己的相思之情。“第一休忘,题诗双管,更冒春寒捻”三句,借用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典故,表达自己思念友人的感情。

点明主旨,抒发思念之情:“欲知相忆,天涯应有明月”。意思是说想要知道彼此之间思念之情的话,那么天涯海角应该有一轮明月啊!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深情。这首词写得委婉含蓄,曲折婉转,耐人寻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