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拥千屏,红拖双桨,依约晚荷深处。
寄迹西湖,惯扁舟容与。
甚年年、听磬虚坛,观潮荒岸,未逐流花寻渡。
指顾云峦,忽峥嵘绢素。
十里芦霜,白覆词仙宇。
知柳眼看尽,几风流张绪。
语燕歌莺,谱当年金缕。
况逋仙、仙去从朝暮。
丹青笔,留镇寺门清客暑。
唤起吟魂,听斋厨钟鼓。
向湖边 题林畏庐先生西汉图卷,卷藏秋雪庵
- 这是一首诗歌,描绘了作者在秋雪庵中观赏林畏卢先生的西汉画卷的场景。
- “向”表示面对或面向的意思。
- “藏”表示收藏或保存。
- “秋雪庵”是诗中提及的一个地名,可能是作者参观或欣赏的地点。
翠拥千屏,红拖双桨,依约晚荷深处。
- “翠拥”形容绿色植物环绕的景象。
- “千屏”可能是指画作中的众多屏风,或者指画面中的山水、花鸟等元素。
- “红拖双桨”形容画中的红色物体像船桨一样拖动着。
- “晚荷深处”暗示画作是在傍晚时分创作的,那时荷花已经盛开。
寄迹西湖,惯扁舟容与。
- “寄迹”表示寄托或依附于某物或某人。
- “扁舟容与”意味着乘坐小船悠闲自得地游览。
- 此句表明诗人常常在西湖乘船游览,享受宁静的时光。
甚年年、听磬虚坛,观潮荒岸,未逐流花寻渡。
- “甚年年”表示每年。
- “磬虚坛”可能是指寺庙里的石磐声声作响,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 “观潮荒岸”暗示诗人在观看潮水涨落时,没有追逐流花而去。
指顾云峦,忽峥嵘绢素。
- “指顾”表示目光所及之处。
- “云峦”形容山峰云雾缭绕的样子。
- “绢素”在这里可能是指绘画或书法作品的纸张,用来形容山峦的线条流畅而优美。
十里芦霜,白覆词仙宇。
- “十里芦霜”形容距离遥远,如同十里外的芦苇被霜打过一般。
- “白覆词仙宇”可能是指白色的芦花覆盖着仙境般的建筑。
知柳眼看尽,几风流张绪。
- “知柳眼”可能是指对春天景色的观察。
- “张绪”是古代的一位文学家,以风流著称。
- 此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欣赏和感慨。
语燕歌莺,谱当年金缕。
- “语燕歌莺”形容燕子和黄莺的叫声。
- “谱当年金缕”可能是指用诗歌来记录这些美丽的场景。
况逋仙、仙去从朝暮。
- “况”表示况且。
- “逋仙”指的是诗人自己,自称“逋仙”。
- “仙去”指诗人离去。
- “从朝暮”可能是指诗人离开后,仍然关注着这个地方的变化。
丹青笔,留镇寺门清客暑。
- “丹青笔”指画家的毛笔。
- “留镇寺门”意为把画作留在寺庙的门上作为装饰。
唤起吟魂,听斋厨钟鼓。
- “唤起”表示唤醒或激发。
- “吟魂”指诗人的灵感或思绪。
- “听斋厨钟鼓”意味着在斋堂里聆听厨房传来的钟鼓声。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秋天观赏林畏庐先生的西汉画卷的情景。诗中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情感,如“翠拥千屏”、“红拖双桨”、“指顾云峦”等,都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同时,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如“寄迹西湖”、“未逐流花寻渡”等,都透露出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诗意和画意,是一首很有艺术价值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