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春去黄梅又,乍暖还寒。
乍暖还寒。
此际教人将息难。
忘忧何处寻萱草,倚遍阑干,拍遍阑干。
心绪凄迷祗剩酸。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即可。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要求进行概括。本题要求考生“逐句释义”并“赏析”,因此考生需要对诗句内容和情感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本诗为宋词人辛弃疾的《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上阕写江南初夏景色,下阕写作者登高所见所感。全词抒发了作者因国家前途未卜而忧虑不安的复杂心情及壮志难酬的悲慨。

1.落花春去黄梅又,乍暖还寒。

译文:春天已去,梅子黄熟了,又是乍暖还寒的季节。

注释:梅子黄熟了(梅雨季节) ,是江南特有的风景,也是江南特有的物候。“又”,表示时间的反复、重复。

赏析:这首词是词人于淳熙十一年(1184)由浙西安抚使司移知建康府兼江东西路安抚使,途经金陵(即今南京市)时所作,反映了词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2.忘忧何处寻萱草,倚遍阑干,拍遍阑干。

译文:到哪里去寻找能让人忘记忧愁的萱草?我依遍栏杆,拍遍栏杆,心绪凄迷,只留下酸楚。

注释:萱草,即“黄花”,又称“忘忧草”,“食之令人忘忧”。

赏析:这首词是词人于淳熙十一年在建康任上所作。当时朝廷内奸臣当道,外敌入侵,国势危殆,作者心中忧虑重重,难以释怀。词中以问语出之,表达了他对于国家局势的忧虑以及对个人遭遇的不平。

3.心绪凄迷祗剩酸。

译文:心事烦闷迷乱,只剩下酸涩的感觉。

注释:凄凉迷乱。

赏析:这首词是词人于淳熙十一年在建康任上所作。词人以问语出之,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局势的忧虑以及对个人遭遇的不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