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绾同心结。
喜今夜、新人二九,残年腊八。
几队纱笼徐引导,光漾黄金跳脱。
何况是、玉人如月。
小捉养娘帘底间,问徐公、城北人争说。
灯下看,果英发。
天公更自风流绝。
响琼签、且烦青女,细飘珂雪。
为验谢娘才调好,故把吴盐轻撒。
不须虑、铜舆街滑。
我识李谟吹笛手,但今宵、凤竹休频擪。
枕函上,印红颊。
双绾同心结。
喜今夜、新人二九,残年腊八。
几队纱笼徐引导,光漾黄金跳脱。
何况是、玉人如月。
小捉养娘帘底间,问徐公、城北人争说。
灯下看,果英发。
天公更自风流绝。
响琼签、且烦青女,细飘珂雪。
为验谢娘才调好,故把吴盐轻撒。
不须虑、铜舆街滑。
我识李谟吹笛手,但今宵、凤竹休频擪。
枕函上,印红颊。
【注释】
双绾同心结:两人将同心结缠绕在一起。绾,用丝绳穿针引线,使线结在一处。
喜今夜、新人二九,残年腊八:喜见今晚新人的年纪是二十二岁(二九,指二十二岁),新年腊月底(腊八)。
几队纱笼徐引导:有几名女子用纱笼轻轻引导新人。纱笼,纱制的笼子,用以遮蔽阳光或风尘。
光漾黄金跳脱:新娘的肌肤光泽照人,如同跳跃的黄金。
玉人如月:新娘如月般美丽动人。
小捉养娘帘底间,问徐公、城北人争说:新娘偷偷地撩起帘子向养娘询问新郎家的事,养娘告诉她说新郎家在城北。小捉,偷偷地做某事。
灯下看,果英发:新娘在灯光下看着镜子,果然发现她的容貌如梅花一样秀美。果英,即梅花的英华,比喻美女的容貌。
天公更自风流绝:天上的神仙更加风流倜傥了。
响琼签、且烦青女,细飘珂雪:天上仙女弹奏瑶琴时发出的声音,如同琼瑶一般清脆悦耳,又似飘落的雪花般轻盈。
为验谢娘才调好,故把吴盐轻撒:为了验证那位美丽的女子的才华出众,于是用吴地出产的香草——香葱去试探她。吴盐,产自江苏一带的香葱。
不须虑、铜舆街滑:不必担心铜制车舆在滑溜的街道上行驶困难。
我识李谟吹笛手:我知道李谟擅长吹笛。李谟,唐代音乐家。
但今宵、凤竹休频擪:但今天晚上,不要再频繁地吹奏凤凰竹子制成的笛子。凤竹,凤凰所栖息的树木上的竹子,常用来象征凤凰。
枕函上,印红颊:枕着枕头的时候,脸上都映着红润的面颊。
赏析:
这首词是一首赠妓词。贺新郎是唐宋时期常见的一种曲牌名,此词以“贺新郎”命名,表明作者写这首词的目的是庆祝新婚之夜的到来。全词采用铺叙手法,描写了一幅热闹喜庆的新婚场面,表现了诗人欢快的心情和对新人的美好祝愿。
第一句“双绾同心结”,描绘了新婚男女互相挽紧彼此的心弦的情景。这里的“绾”字用得极为传神,既表达了男女双方紧紧相扣的动作,也暗示了他们心心相印的深厚感情。
接下来的“喜今夜、新人二九,残年腊八”四句,描述了新婚之夜的喜庆氛围。新娘的年龄、腊八时节的背景,以及纱笼引导新人的场景,共同营造出一种温馨、祥和的气氛。
“几队纱笼徐引导,光漾黄金跳脱。”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新人被纱笼引导的情景。纱笼中的光线闪烁跳跃,如同新娘肌肤上的黄金般熠熠生辉。这一细节不仅增强了画面感,也使得新娘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
“何况是、玉人如月”一句,通过对比强调了新娘的美丽。这里的“玉人”一词,既形容新娘的美貌,也象征着纯洁无瑕的品质。而“如月”则进一步突出了新娘的皎洁与明亮,如同月亮一般美丽动人。
“小捉养娘帘底间,问徐公、城北人争说”几句,则是新娘悄悄向养娘询问新郎家的具体情况。养娘的回答让新娘感到惊讶和好奇。这里既有对新郎家的好奇,也有对养娘的感激之情。同时,这也展现了新娘对新生活的期待和对未来的憧憬。
“灯下看,果英发”两句,是对新娘容貌的赞美之辞。这里“果然英华”暗含了对新娘美貌的肯定,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之情。
“天公更自风流绝”三句,进一步赞美了天公的风流倜傥。这里的“风流”既指天公的英俊潇洒,也隐含了对天地间美好事物的赞叹之情。而“绝”字则强调了这种风流之态的独特性和超凡脱俗。
“响琼签、且烦青女,细飘珂雪”四句,则转向描写仙女弹奏瑶琴的情景。这里的“琼签”指的是瑶琴的琴弦,而“青女”则是指仙女。仙女们弹奏瑶琴时发出的声音如同琼瑶一般清脆悦耳,又似飘落的雪花般轻盈优雅。这四句不仅描绘了一幅仙女弹奏瑶琴的画面,也展现了她们高超的音乐技艺和优美的身姿姿态。
最后两句“为验谢娘才调好,故把吴盐轻撒”,则是对新娘才情的赞赏之辞。这里“故把吴盐”意味着作者特意选择了一些吴地出产的香葱去试探新娘的才情。而“轻撒”则形象地描绘了这些香葱被轻扬的动作,既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也暗示了作者对新娘才情的认可和赞赏之情。
整首词通过对新婚之夜场景的描绘和对新娘美貌、才情的赞美,展现了一幅喜庆热烈、和谐美好的画面。同时,通过运用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手法,使得整个词作富有诗意和韵味,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