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坼池莲,霜雕岩桂,愁饯临去秋光。
城南漫兴,步屧趁林塘。
叹息人家兵后,莓苔遍、废井颓墙。
溪桥畔,柴门半掩,篱落未全荒。
烟庄。
经几处,娇红淡粉,压叠成行。
恨花繁境窄,姿态难详。
最后一园差胜,轩棂外、乱石疏廊。
西风劲、催将菊瘦,馀力袅衰杨。
诗句释义:
- 雨坼池莲,霜雕岩桂,愁饯临去秋光。
- “雨坼”形容雨水打湿了莲花的花瓣,使它们破裂开来;“霜雕”则形容霜冻使桂花的枝干变得粗糙、坚硬。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秋天即将离去的不舍之情。
- 城南漫兴,步屧趁林塘。
- “城南”指的是诗人居住的地方附近;“漫兴”意味着随意游玩;“步屧”(步行)表示悠闲地漫步。这两句描述了诗人在秋天的一个闲暇时刻,漫步在附近的树林中。
- 叹息人家兵后,莓苔遍、废井颓墙。
- “叹息人家”指感慨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破坏;“莓苔”是一种植物,长在潮湿的地方;“废井颓墙”则描绘了战后废弃的井和倒塌的墙壁。这几句诗反映了战争对人们的生活造成的破坏。
- 溪桥畔,柴门半掩,篱落未全荒。
- 这几句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荒凉的场景,溪桥旁有一扇半开的门,篱笆也未完全修复。这种景象可能象征着战后的萧条和破败。
- 烟庄。
- “烟庄”可能是一个被烟雾笼罩的村庄,暗示了战争的影响和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经几处,娇红淡粉,压叠成行。
- 这几句描述了诗人经过几个地方时,看到了各种鲜艳的花朵,如娇红、淡粉等,这些花卉被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这可能象征着战后的复苏和希望。
- 恨花繁境窄,姿态难详。
-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花的美丽与环境的不匹配的遗憾情绪,即花儿虽然美丽但生长在狭小的环境中使得其形态难以完整展现。
- 最后一园差胜,轩棂外、乱石疏廊。
- 这两句描绘了最后一园的风景较好,轩窗外的石头和走廊都被打理得很好。这可能表明战后的重建工作正在进行中,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 西风劲、催将菊瘦,馀力袅衰杨。
- 这两句描述了秋风的力量非常强大,它促使菊花凋零,同时也让衰败的杨柳显得更加柔弱无力。这可能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译文:
满庭芳·暮秋梁溪南郊看菊纪游
秋末时分,雨水滴打在池塘里的莲花上,使其破裂开来,而寒风吹过岩石上的桂花树枝,令其变得光滑坚硬。在离别之际,我感叹秋天的美好与即将离去的哀愁。
沿着城南闲散地漫步,我走过了一片树林。我叹息着战争给人们带来了苦难和破坏,看到废弃的井和倒塌的墙壁,心中充满了感慨。
走到溪边,我看到一扇半开的柴门,篱笆还未修复,周围都是被烟雾笼罩的小村。这让我想起了战争的阴影和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渴望。
穿过几个花园,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鲜花,如娇艳的红、淡雅的粉等。但因为环境的限制,它们的生长空间受到了限制,无法展现出应有的美丽姿态。
我来到了最后一园,那里的景象比我预想的要好得多。从窗户外面望出去,可以看到疏朗的石头和整齐的走廊。西风强劲,吹得菊花开始凋谢,也让那些衰败的杨柳显得更加柔弱。
赏析:
这首《满庭芳》是南宋诗人辛弃疾的作品,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秋,当时辛弃疾因政治失意而被贬至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这首诗是他游览梁溪南郊看菊花时的记游之作,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战乱后社会现实的感慨。
首二句“雨坼池莲,霜雕岩桂,愁饯临去秋光”,通过雨和霜的描述传达出一种凄凉的氛围。雨打破了池中的莲花,霜冻使山中的桂花变得坚硬,这些细节生动地勾勒出了季节变换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同时,这两句也透露出作者对秋天即将结束的不舍以及对未来的忧愁。
接下来的诗句“城南漫兴,步屧趁林塘”,描绘了作者在城南漫步的情景。这里的“城南”可能指的是作者居住的城市附近,而“漫兴”则表明作者的心情轻松自在,享受着自然的美景和悠闲的时光。
“叹息人家兵后,莓苔遍、废井颓墙”进一步表达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战乱过后,家园被毁,人们流离失所。这两句诗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损失,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最后三句“溪桥畔,柴门半掩,篱落未全荒”则是描述了一个战后的景象:溪桥旁有一扇半开的柴门,篱笆还未完全修复。这个场景可能象征着战后的萧条和破败。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展现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同时,诗歌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