麂眼篱边,蛩声阶畔,又见凤仙开矣。
寻遍露丛轻摘,碎捣金盆,染成霞腻。
似唾绒点点,早一夜、春生纤指。
惹檀郎、时泥人看,惊笑是弹红泪。
七夕星期又是。
乞巧筵前,女伴穿针偷比。
更较唇间脂晕,臂上砂痕,一般妍媚。
怕猩红易褪,遮莫向、银塘频洗。
试瑶琴、月底携来,弹作落花流水。
【注释】
夺锦标:唐代女子有穿针乞巧的风俗,穿针时所穿的线要像锦绣那样漂亮。染指甲:妇女们常用丹砂点染指甲。麂眼篱边,蛩声阶畔:形容秋夜月明风清,草木萧瑟的景象。又见凤仙开矣:意思是说,又看见那美丽的凤凰花开放了。
寻遍露丛轻摘:指在月光下轻轻地采摘。碎捣金盆:形容用金盆轻轻捣碎凤仙花。霞腻:指凤仙花的颜色像霞一样美丽。似唾绒点点,早一夜、春生纤指:意思是说,好像唾绒一样点在手指上,一夜之间就长出了纤细的指甲。惹檀郎:指惹恼男子。时泥人看,惊笑是弹红泪:意思是说,这时男子看到她,不禁被她的美貌和娇羞打动,而忍不住发笑。乞巧筵前,女伴穿针偷比:是指在七夕节的宴会上,女伴们偷偷地比较谁的针脚更好看。更较唇间脂晕,臂上砂痕,一般妍媚:更加比一比嘴唇上的胭脂痕迹和手臂上的砂痕,一样都很妩媚。怕猩红易褪,遮莫向、银塘频洗:意思是说,担心红色的颜料很快就会褪色,只好到银塘里去反复洗涤。试瑶琴、月底携来,弹作落花流水:意思是说,试着弹奏瑶琴,直到月亮落下,把弹奏出的音乐当成了飘落的花朵和流水。
【赏析】
此词描写了一个女子在七夕夜晚,为争得绣针比赛的胜利,精心打扮自己的情景。
起首三句写女子装扮。“夺锦标”,点出女子参加比赛,而且取胜。“染指甲”,则说明其用心之深。“麂眼篱边”,“蛩声阶畔”,写出环境幽静;“凤仙开矣”,则表明女子正在专心地打扮自己。“寻遍露丛轻摘”,写女子为了比赛,不惜在月光下小心翼翼地采摘凤仙花。“碎捣金盆”四字,生动地写出了女子采得凤仙花后的动作。“似唾绒点点”三字,形象地写出了凤仙花色彩艳丽。
接着两句写女子比赛。“似唾绒点点”,是说她的指甲涂上了凤仙花,犹如撒上了唾沫。“早一夜、春生纤指”一句,既点明时间,又描绘了女子纤嫩的手指。“惹檀郎”、“惊笑是弹红泪”,是说女子的手指涂上凤仙花后,男子看了会吃惊地笑着,认为她是在弹着红色的眼泪。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女子的手指比喻成“弹红泪”的伤心人。“七夕星期又是”,点明了比赛的时间。“乞巧筵前”,则写出了这次比赛的场合。“女伴穿针偷比”四句,进一步描写女子的比赛。“更较唇间脂晕,臂上砂痕,一般妍媚”,写女子不仅在手指涂抹凤仙花,而且还在嘴唇上涂了胭脂,在手腕上打了粉底,使自己更加美丽动人。“怕猩红易褪,遮莫向、银塘频洗”,写女子害怕红色的颜料很快就褪了色,所以只好反复地到银塘里去洗涤。
最后三句,写女子比赛后的感想。“试瑶琴、月底携来”,写女子弹奏了一曲《水龙吟》等名曲。“弹作落花流水”,是说自己将这优美的音乐当作了飘落的花朵和流水,表现了女子对比赛的喜爱和对美的追求。
这首小令以咏七夕为主题,通过一位女子精心打扮参赛的过程,展示了其美丽动人的形象,同时表达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全词语言优美,情景交融,富有生活气息。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男女青年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