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露冷,一轮山月,又是十分圆候。
平分节序属中秋,问今夕、可平分否。
桂丛香过,菊丛香浅,省对新花残酒。
若教余闰带重阳,算此会、已登高后。
【注释】
鹊桥仙:词牌名。又名“鹊桥会”、“金风玉露相逢引”。双调,九十五字,上片十一句四仄韵,下片十一句五仄韵。另有六十六字、七十六字两体。
庚申闰中秋:指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节(公历967年10月5日)。闰九月,即农历九月初一到十五。
平分节序属中秋:意思是说,一年之中,有一半时间属于秋季,而中秋正是秋天里一个最美好的节日。节序,指时节;中秋,指秋季的十五日。
桂丛香过,菊丛香浅,省对新花残酒:指桂花开过后,菊花也开了,但香味淡了许多,人们又可以痛饮新酿的酒了。
若教余闰带重阳,算此会、已登高后:假如让我再活一个月,我也要参加这个重阳登高的盛会。
【赏析】
《鹊桥仙·庚申闰中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所作的一首词。全词上阕写中秋佳节,下阕则抒发自己渴望与友人相聚的愿望。
上片首句点出时令,写中秋佳节来临,天气渐冷,一轮明月高悬,把人间照得通亮。这两句为全词定下了基调——欢乐的气氛和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第二句中“十分”二字,既表明月亮非常圆满圆亮,又暗示着人们的心情也异常舒畅喜悦,从而引出第三句。“问今夕,可平分否?”这是作者的疑问,也是他内心的感受。他想问的是:今天这个团圆的夜晚,我们能否像古代的人们那样,一边赏月饮酒,一边品尝月饼,一边吟诵诗词呢?这里蕴含着他希望与人共度良宵、享受美好时光的愿望。
第三句中,“平分”两字,既表明了他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又暗示了他对当前社会的不满。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普通人很难享受到这种生活。这里的“桂丛”,指的是桂花,而“菊丛”,则是由菊花组成的花丛。这两处都暗示着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第四句中,“香过”二字,既表达了他对秋天的热爱,又揭示了他内心的喜悦之情。同时,这也暗示了他对于当前社会现状的担忧——人们已经失去了那种在秋天里欣赏美景、享受美食的乐趣了。因此,他在此处发出了感叹:“省对新花残酒”。这里的“省”,指的是减少的意思;“残酒”则是指已经喝完的酒。这两个词汇,既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无奈之感,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当前社会现实的不满之情。
下片首句中,“若教”二字,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又是对未来的期望。他希望自己能够再活一个月,以便参加那个令人难忘的重阳登高盛会。这里的“若教”,既可以理解为“如果”,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假设性的表达。
“此会、已登高后”这句话,既有对当时情景的回忆,又有对未来的期盼。它既体现了词人在那个特殊时刻的美好回忆,又表达了他对那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这也暗示了他对当前社会现状的忧虑和不满,表达了他对于改变现状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