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滞荒城。
无限凄清。
正愁时、谁道清明。
韶华游冶,怕杀关情。
也不须提,不须问,不须听。
独自行行。
多少山程。
梦回时、月冷茅亭。
鬓丝渐变,带眼堪惊。
总没人知,没人见,没人疼。
这首诗是苏轼在壬子清明(1082年)时所作。他当时客居龙泉县,看到满城萧条、景色凄凉,心情非常沉重。全诗以“行香子”为题,借描写清明节日的游历,抒发了作者对人生、国家和时代的感慨。
以下是逐句释义:
- 流滞荒城:流连于荒凉的城池之中。
- 无限凄清:无尽的凄凉与清冷。
- 正愁时、谁道清明:正当我忧愁的时候,谁会说这是清明时节。
- 韶华游冶,怕杀关情:青春时光,游赏游玩,害怕这种美好的时光消失。
- 也不须提,不须问,不须听:也不需要提及、询问或倾听。
- 独自行行:独自一人行走。
- 多少山程:多少曲折山路。
- 梦回时、月冷茅亭:梦中回到家乡时,看到月光照耀着茅亭。
- 鬓丝渐变,带眼堪惊:鬓发渐渐斑白,双眼也感到疲惫不堪。
- 总没人知,没人见,没人疼:总没有人理解、看见和感受到我的痛苦与孤独。
译文
在这个清明节,我独自行走在这座荒凉的城市中,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哀伤。清明时节,本是赏花游玩的好时光,我却在这悲伤中度过。我担心这美好时光会消逝,因此无法享受它。
我不需要别人提起这个节日,不需要询问它的意义,也不需要倾听关于它的任何信息。我只愿意一个人静静地走着,去感受那些曲折山路带给我的艰辛与挑战。
每当我梦回故里,总是看到明月照耀在简陋的茅亭上。但看着那明亮的月光,却感到一种深深的孤寂和无助,因为无论走到哪里,都感觉没有亲人和朋友的理解、陪伴和支持。
我意识到,无论外界如何喧嚣繁华,都无法掩盖内心的孤独和痛苦。我只能独自承受这一切,因为没有人能真正理解我的感受。
赏析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人生孤独的深刻感悟。在清明时节,本应与亲友共聚,畅谈欢乐,而他却因身处荒凉之城,感受到深深的孤寂。诗中通过对清明时节美景和自身境遇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同时,诗人也通过描绘自己的外貌变化,如鬓边斑白,来表达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是苏轼诗歌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