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影芦深,诗怀雪瘦,溯洄谁泛空际。
和水和风,洗尽梨云春腻。
笑放翁、画入梅花,羞庄叟、情牵凤子。
徙倚。
对苍茫天地,萧萧秋矣。
除却烟波休寄。
更不寄人间,寄存梦里。
墨晕葭痕,差见白描高致。
任昼长,茶沸瓶笙,尽消受、南窗清睡。
慵起。
只莞然为问,蜗蛮何世。
【注释】
月华清:指月亮皎洁明亮,象征清高。白葭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白葭是苏轼号中的一部分。芦:芦苇。空际:空中。泛:漂浮。和水和风:与自然融为一体。雪瘦:形容诗人消瘦。笑放翁、画入梅花:苏轼自比为“放翁”,将《葭梦图》中的梅花比喻为自己。羞庄叟、情牵凤子:以庄周的典故喻自己与世无争的心境,同时以凤子暗指自己的儿子苏过。徙倚:徘徊、犹豫。苍茫天地:广阔无边的天空。萧萧秋矣:形容秋天的萧瑟凄凉。烟波:雾气弥漫的水气。休寄:不要寄托。寄存梦里:在梦中寄托。墨晕葭痕:用墨晕染出芦苇的纹理和痕迹。差见(jiàn)白描高致:略见高超的绘画技法。任昼长:任凭白天漫长。茶沸瓶笙:指喝茶时发出的声音像瓶里吹笙一样悦耳动听。南窗清睡:形容在南窗旁安静地睡着。蜗蛮:蜗牛,借指作者本人。
【赏析】
此诗题于《葭梦图》,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西元一〇七六年),此时东坡已年近半百,仕途多舛,生活困顿,但精神依然饱满,故有此作。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新淡远,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开头两句写诗人在芦花丛中徘徊,因秋风萧瑟而感到寂寞冷清。“人影芦深”,点明时间是在秋季。“诗怀雪瘦”,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感到身体发寒、心情沉重。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在孤独寂寞之中,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溯洄谁泛空际”,表现了诗人面对茫茫大江,无法找到归途的迷茫和无奈。
接下来两句,诗人以“和水和风”来形容他与自然的融合。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水和风人格化,使它们成为了诗人的朋友,共同陪伴着他度过孤独的时光。同时,“洗尽梨云春腻”也暗示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向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自嘲地说,自己的画作就像庄子笔下的“画入梅花”,“羞庄叟、情牵凤子”。这些诗句既展现了诗人对庄子哲学的认同,也表达了他对世俗情感的不屑一顾。
随后的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奈。“徙倚。对苍茫天地,萧萧秋矣。”诗人在芦花丛中徘徊,面对广袤的天地,感叹着秋天的到来,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除却烟波休寄。更不寄人间,寄存梦里。”诗人表示,他不再寄希望于世俗的生活,而是选择在梦中寻找寄托。这里的“烟波”既指自然的山水风光,又隐喻着世间的种种纷扰。
最后两句,诗人以“墨晕葭痕,差见白描高致”来赞美他的画作。墨晕葭痕,形容画作的笔触流畅自然,如同芦苇的纹理一般清晰可见;白描高致,则是赞赏其绘画技巧的高超。而“任昼长,茶沸瓶笙,尽消受、南窗清睡。”则是诗人在欣赏画作之余,也享受着宁静的生活,悠然自得。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孤独、无奈而又坚韧的人生态度,以及他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感悟,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