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炉寒,银烛冷。
已是黄昏风景。
倾桂酒,簇椒花。
春盘荐岁华。
风萧屑。
三更雪。
偏觉吟情难歇。
村柝急,寺钟鸣。
南窗月半明。

【注释】

更漏子:词牌名。又名“忆秦娥”。双调,六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

章练塘:在今上海县南。邹氏东楼:邹维琏宅,在章练塘。

玉炉:指香炉。寒:冷。

已是黄昏风景:已经到黄昏的时候了。风景:景象。

倾桂酒,簇椒花:把桂花酒斟满,把椒花簇放在盘中。

风萧屑:形容风声萧飒。

三更雪:夜里下了三场雪,即夜深时分。

村柝急:乡村的更声响得急促。

寺钟鸣:寺庙的钟声也响了起来。

南窗月半明:南面窗前的月亮已经半圆半缺。

【译文】

玉炉中香烟缭绕寒冷,银烛光闪烁着清冷。

已经是黄昏时候的风景。

斟满了桂酒,将椒花簇放于盘中。

春天盘上献岁岁华。

风吹得落叶簌簌作响,三更天又下起雪花来。

偏觉得吟诗的情趣难以停歇。

乡村的更声响得急促,寺庙里的钟声也响起。

南面窗前明亮的月光,只有一半而已。

【赏析】

《更漏子》是词牌名。又名“忆秦娥”等。双调,六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此词咏冬夜宴饮情景。

首两句写景:“玉炉寒,银烛冷。”点出时间是黄昏。“玉炉”和“银烛”都是指室内陈设,渲染环境的气氛。“已是黄昏风景”,点题,说明这是一首咏宴的词。

“倾桂酒,簇椒花”,承首句而来。“桂酒”和“椒花”都点出季节和物象。“春盘荐岁华”,承上启下,既承“已是黄昏风景”,又开启下文的宴饮。“风萧屑,三更雪”一句,描写风声、雪声,烘托出宴饮时的紧张气氛。“偏觉吟情难歇”,是说宴饮时心情激动,难以平静。“吟情”,是写自己的心情;而“难歇”,则写出宴饮时的热烈场面。

“村柝急,寺钟鸣”二句,由宴饮写到夜晚。“村柝”和“寺钟”都是农村与寺院中的报更之用,这里用来衬托宴饮的热闹。“南窗月半明”二句,由夜景过渡到黎明前的景色。“月半明”,暗示了时间已近拂晓。

全词以时间为线索,从黄昏到深夜,再到天明,写出了宴会的热闹场面,同时写出了作者的兴奋心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