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起乍开帘,满眼梨花瘦。
恼却流莺不住啼,明日还来否。
啼罢莫频来,楼上双垂手。
颊衬桃花不耐红,晕薄非关酒。
卜算子 春恨和淮海韵晓起乍开帘,满眼梨花瘦。
恼却流莺不住啼,明日还来否。
啼罢莫频来,楼上双垂手。
颊衬桃花不耐红,晕薄非关酒。
注释:
卜算子:词牌名。此为一首小令词。
春恨:春天的忧愁,即因春而引发的愁绪。
和淮海韵:指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淮海地区的方言或音韵融入了诗词之中,以增加作品的地域特色。
晓起:早晨起床。乍开帘:刚刚拉开窗帘。
满眼梨花瘦:形容春天景色的美好,同时也暗示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情绪。梨花瘦,是诗人对春天美景的一种描绘,同时也表达了他内心的孤寂感。
恼却流莺:惹恼了流莺(即黄莺)。流莺,一种小鸟,常在春天鸣叫。不住啼:不停地鸣叫。
明日还来否:不知道明天黄莺是否还会再来。
啼罢莫频来:不要频繁地出现。莫,不要的意思;频频,多次的意思。
楼上双垂手:形容黄莺停在楼头的情态。双手下垂,仿佛是一种优雅的姿态。
颊衬桃花不耐红:脸颊上涂着桃花色,但这种颜色并不适合自己。不耐红,表示不喜欢过于艳丽的色彩。
晕薄非关酒:脸色微红不是由于饮酒所致。晕薄,微红的脸色;非关酒,与饮酒无关。
赏析:
这首《卜算子》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全词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和情感,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惆怅。
首句“晓起乍开帘,满眼梨花瘦”描写了清晨起床后打开窗帘,看到满眼盛开的梨花的美丽景象。这里的“梨花瘦”,既是指梨花本身的瘦弱,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忧郁和消瘦。
接下来的“恼却流莺不住啼,明日还来否?”表达了作者对黄莺鸣叫的厌烦和担忧。黄莺的鸣叫声让作者感到烦躁不安,甚至怀疑它是否会再次到来。这里的“啼”字,不仅描述了鸟儿的鸣叫,也隐喻了人的情感波动和内心的忧虑。
“啼罢莫频来,楼上双垂手”进一步描绘了作者对黄莺的担忧。她担心黄莺会因为自己的烦扰而不再出现,甚至可能因此而受到伤害。这里用“莫频来”表达了对黄莺的保护和关心之情。
最后一句“颊衬桃花不耐红,晕薄非关酒”则揭示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尽管脸上涂抹了桃花色的胭脂,但这种颜色并不适合她。这反映了她的自卑和无助,以及对自己美丽容颜的无奈。同时,“晕薄非关酒”也表明了这种色彩与饮酒无关,而是自然形成的。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李清照作为一位女性词人的才华和情感世界。她用自己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