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眩春昼,松柏傲霜时。春妍不必皆是,晚秀未为非。画斧河边瘴雾,叱驭关前险阻,马竭复人疲。胡不效侪等,趣取好官为。
居之安,于胥乐,咏而归。毡裘鴂舌成市,书史俨相围。月淡秋亭烽影,日静春斋铃索,未听杜鹃啼。美酒无深巷,莫道不吾知。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抓住重要词句进行分析。“桃李眩春昼”,意思是说桃树和李树在春天的阳光里显得格外鲜艳;“松柏傲霜时”,意思是说松树和柏树在严寒中显得更加苍翠挺拔。
“画斧河边瘴雾,叱驭关前险阻,马竭复人疲。胡不效侪等,趣取好官为。”的意思是:用刀雕刻着斧形的装饰品,画着五彩云纹的帽子,骑着骏马驰过边塞,多么豪气、威武!为什么不学这些做官的人,去追求高官厚禄呢?
“居之安,于胥乐,咏而归”。的意思是:居住在一个地方平安安定,与百姓同乐,就回去吧。
“毡裘鴂舌成市,书史俨相围”。“毡裘”“鴂舌”指少数民族地区。“书史俨相围”是说汉族人民也把书籍和史书围在一起。意思是说少数民族地区也有读书人,汉族人民也喜欢读史书。
“月淡秋亭烽影,日静春斋铃索”,“秋亭”“春斋”指少数民族地区的官府,“烽影”“铃索”指汉族地区朝廷官吏的仪仗。意思是说秋天的晚上,少数民族地区的官府里可以见到烽火的影子;冬天的白天,汉族地区的官府里也可以听到铃声。
“杜鹃啼”指少数民族地区的山歌。意思是说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也唱《阳关三叠》的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美酒无深巷,莫道不吾知。”“美酒”指《阳关三叠》这首歌。“深巷”指少数民族地区。“不吾知”指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不了解汉族人民的心情。意思是说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对汉族人民的思念之情,就像汉族人民对自己的故乡一样,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答案】
水调歌头·次韵高才卿恭叔见贻生日因以为寿
桃李眩春昼,松柏傲霜时。春妍不必皆是,晚秀未为非。画斧河边瘴雾,叱驭关前险阻,马竭复人疲。胡不效侪等,趣取好官为。
居之安,于胥乐,咏而归。毡裘鴂舌成市,书史俨相围。月淡秋亭烽影,日静春斋铃索,未听杜鹃啼。美酒无深巷,莫道不吾知。
译文:
桃树李树在春天里显得格外鲜艳娇嫩;松树柏树在严冬里显得更加苍翠挺拔。画着五彩云纹的帽子,戴着画斧形的装饰品,骑着骏马驰过边塞,多么豪气、威武!为什么不学这些做官的人,去追求高官厚禄呢?
居住在一个地方平安安定,与百姓同乐,就回去吧;住在少数民族地区,与少数民族人民一起欢乐,就回去吧;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学习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就回去吧;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欣赏少数民族的音乐歌舞,就回去吧;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品尝少数民族的美食,就回去吧。
毡裘、鴂舌——比喻少数民族地区;书史——喻中原地区。
月淡秋亭烽影,日静春斋铃索——指少数民族地区夜晚可以看见烽火的影子;汉族地区白天可以听到铃声。
阳关三叠——唐代王维所作歌曲名。
译文:
桃树李树在春天里显得格外鲜艳娇嫩;松树柏树在严冬里显得更加苍翠挺拔。画着五彩云纹的帽子,戴着画斧形的装饰品,骑着骏马驰过边塞,多么豪气、威武!为什么不学这些做官的人,去追求高官厚禄呢?
居住在一个地方平安安定,与百姓同乐,就回去吧;住在少数民族地区,与少数民族人民一起欢乐,就回去吧;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学习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就回去吧;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欣赏少数民族的音乐歌舞,就回去吧;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品尝少数民族的美食,就回去吧。
毡裘、鴂舌——比喻少数民族地区;书史——喻中原地区。
月淡秋亭烽影,日静春斋铃索——指少数民族地区夜晚可以看见烽火的影子;汉族地区白天可以听到铃声。
阳关三叠——唐代王维所作歌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