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乍觉。露凉顿觉罗衾薄。罗衾薄。黄昏庭院,水风帘幕。
阑干待月花时约。愁长梦短浑忘却。浑忘却。南山猿鹤,北枝乌鹊。
【注释】
秋:指深秋季节。乍:突然,刚刚。觉:感到。顿觉:立刻感到。罗衾:用丝棉织成的被子,这里代指床上的被子。薄:单薄。黄昏庭院:傍晚时分庭院的景象。水风帘幕:水风轻轻吹动的帘幕。阑干:栏杆。花时约:春天约会。浑忘却:完全忘记。南山:山名,在今陕西省。猿鹤:传说中长寿的动物,常栖息于山林,这里指长寿的人或物。北枝:北方的树枝。乌鹊:乌鸦。
【赏析】
《忆秦娥·秋》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上片描绘秋夜庭院景象。开头两句写深秋时节,天凉意冷,忽然觉得身上的被褥很单薄。接着写庭院景象——黄昏时分,院内景色清幽,但水风轻轻地吹动着帘幕。“阑干”二句写词人因思春而约期赏月,但愁绪缠绵、梦短情长,竟忘了这番约会。下片写词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和向往。最后三句说,隐居山林,远离尘世,与猿鹤为伴,生活在北方高树上的乌鹊,多么美好啊!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深秋时节独居深院的生活情景。词的首句以“秋”字领起全篇,点明了季节。“露凉”二字写出天气转寒,暗示了时间是深夜。“顿觉”二字,表明词人刚从梦中醒来,还沉浸在一种迷离恍惚的状态中。“罗衾薄”,则说明他感到寒冷。“罗衾薄”,即丝棉织成的被子。这种被子质地细薄,所以一受凉就容易觉得单薄了。词人由“露凉”想到“罗衾薄”,是顺承关系;由“罗衾薄”又想到“黄昏庭院”,则是因果关联;再由“黄昏庭院”联想水风帘幕,则又是由因到果的关系了。
“水风帘幕”四字,不仅点出了词人的居处环境,而且还暗喻出他对外界环境的陌生感。因为词人此时身在深院,而院外则是一片秋色,所以他才会感到室外的世界是如此陌生。同时,“水风帘幕”也暗示出词人心情的孤独感。因为他所思念的人不在院内,所以他才会感到孤单寂寞,于是便有水风帘幕之想。
“阑干待月花时约,”三句写词人因思春而约期赏月。词人之所以要在秋天赏月,是因为他想借此机会与心爱的人相会。然而他的心情却并不轻松,反而更加烦闷、焦躁,以致连花时之约也忘记了。这是因为他的心事重重,无法平静。
“愁长梦短浑忘却”,四句写词人因思春而约期赏月,但愁绪缠绵、梦短情长,竟忘了这番约会。词人之所以忘不掉这个约会,是因为他有太多太多的心事要牵挂、要忧虑。而这一切都与“愁长”有关。正因为愁多梦少,所以才会“浑忘却”。
“浑忘却”三字,既是对上一句的总结,又是对下文的过渡。由于忘不掉这个约会,所以词人才会有后两句的设想:如果能隐居山林,远离尘世,那该多好啊!在这里,词人表现出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旧唐书·隐逸传》曾记载:南朝梁元帝萧绎曾作五言诗一首,题为《秋胡行》,其序云:“余游宦吴越间,尝游庐山。至白鹿洞,见顾欢读书岩下……余乃赋此诗以自娱。”可见,词中所说的“南山猿鹤”、“北枝乌鹊”都与“秋胡行”中的诗句有关。
这首词描写了词人深秋时节独居深院的生活情景。词的首句以“秋”字领起全篇,点明了季节。“露凉”二字写出天气转寒,暗示了时间是深夜。“顿觉”二字,表明词人刚从梦中醒来,还沉浸在一种迷离恍惚的状态中。“罗衾薄”,则说明他感到寒冷。“罗衾薄”,即丝棉织成的被子。这种被子质地细薄,所以一受凉就容易觉得单薄了。词人由“露凉”想到“罗衾薄”,是顺承关系;由“罗衾薄”又想到“黄昏庭院”,则是因果关联;再由“黄昏庭院”联想水风帘幕,则又是由因到果的关系了。
“水风帘幕”四字,不仅点出了词人的居处环境,而且还暗喻出他对外界环境的陌生感。因为词人此时身在深院,而院外则是一片秋色,所以他才会感到室外的世界是如此陌生。同时,“水风帘幕”也暗示出词人心情的孤独感。因为他所思念的人不在院内,所以他才会感到孤单寂寞,于是便有水风帘幕之想。
“阑干待月花时约,”三句写词人因思春而约期赏月。词人之所以要在秋天赏月,是因为他想借此机会与心爱的人相会。然而他的心情却并不轻松,反而更加烦闷、焦躁,以致连花时之约也忘记了。这是因为他的心事重重,无法平静。
“愁长梦短浑忘却”,四句写词人因思春而约期赏月,但愁绪缠绵、梦短情长,竟忘了这番约会。词人之所以忘不掉这个约会,是因为他有太多太多的心事要牵挂、要忧虑。而这一切都与“愁长”有关。正因为愁多梦少,所以才会“浑忘却”。
既是对上一句的总结,又是对下文的过渡。由于忘不掉这个约会,所以词人才会有后两句的设想:如果能隐居山林,远离尘世,那该多好啊!在这里,词人表现出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旧唐书·隐逸传》曾记载:南朝梁元帝萧绎曾作五言诗一首,题为《秋胡行》,其序云:“余游宦吴越间,尝游庐山。至白鹿洞,见顾欢读书岩下……余乃赋此诗以自娱。”可见,词中所说的“南山猿鹤”、“北枝乌鹊”都与“秋胡行”中的诗句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