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屠维协洽八月,尽重光作噩五月,凡一年有奇。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
◎大历十四年己未,公元七七九年
八月,甲辰,以道州司马杨炎为门下侍郎,怀州刺史乔琳为御史大夫,并同平章事。上方励精求治,不次用人,卜相于崔祐甫,祐甫荐炎器业,上亦素闻其名,故自迁谪中用之。琳,太原人,性粗率,喜诙谐,无他长,与张涉善,涉称其才可大用,上信涉言而用之;闻者无不骇愕。
代宗之世,吐蕃数遣使求和,而寇盗不息,代宗悉留其使者,前后八辈,有至老死不得归者;俘获其人,皆配江、岭。上欲以德怀之,乙巳,以随州司马韦伦为太常少卿,使于吐蕃,悉集其俘五百人,各赐袭衣而遣之。
协律郎沈既济上选举议,以为:“选用之法,三科而已:曰德也、才也、劳也。今选曹皆不及焉;考校之法,皆在书判、簿历、言词、俯仰而已。夫安行徐言,非德也;丽藻芳翰,非才也;累资积考,非劳也。执此以求天下之士,固未尽矣。今人未土著,不可本于乡闾;鉴不独明,不可专于吏部。臣谨详酌古今,谓五品以上及群司长官,宜令宰臣进叙,吏部、兵部得参议焉。其六品以下或僚佐之属,许州、府辟用,其牧守、将帅或选用非公,则吏部、兵部得察而举之,罪其私冒。不慎举者,小加谴黜,大正刑典。责成授任,谁敢不勉!夫如是,则贤者不奖而自进,不肖者不抑而自退,众才咸得而官无不治矣。今选法皆择才于吏部,试职于州郡。若才职不称,紊乱无任,责于刺史,则曰命官出于吏曹,不敢废也;责于侍郎,则曰量书判、资考而授之,不保其往也;责于令史,则曰按由历、出入而行之,不知其他也。黎庶徒弊,谁任其咎!若牧守自用,则罪将焉逃!必州郡之滥,独换一刺史则革矣。如吏部之滥,虽更其侍郎无益也。盖人物浩浩,不可得而知,法使之然,非主司之过。今诸道节度、都团练、观察、租庸等使,自判官、副将以下,皆使自择,纵其间或有情故,大举其例,十犹七全。则辟吏之法,已试于今,但未及于州县耳。利害之理,较然可观。曏令诸使僚佐尽受于选曹,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二十六 · 唐纪四十二
介绍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的1362年历史。
《资治通鉴》作为中国四大史书之首,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与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对于学术研究者、历史爱好者而言,《资治通鉴》不仅是了解古代中国历史的重要文献,更是理解中国历史发展脉络、把握中国古代社会变迁的关键。《资治通鉴》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流传的不朽之作,不仅在于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准确性,更在于司马光卓越的历史眼光和严谨的学术态度。
相关推荐
《资治通鉴》是一部由宋代司马光编纂的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中国历史上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以下是对《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唐纪四十二》中的句子进行逐句释义: 1.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二十六 · 唐纪四十二"。 2. 译文:代宗睿文孝武皇帝的下一年是唐玄宗先天元年。 3. 关键词注释: - 大历十四年己未:这是唐代宗的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是唐代宗时期的一个年份。 -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唐纪四十二 初,衡州刺史曹王皋有治行,湖南观察使辛京杲疾之,陷以法,贬潮州刺史。时杨炎在道州,知其直,及入相,复擢为衡州刺史。 皋,明之玄孙也。 朔方、邠宁节度使李怀光既代郭子仪,邠府宿将史抗、温儒雅、庞仙鹤、张献明、李光逸功名素出怀光右,皆怏怏不服。怀光发兵防秋,屯长武城,军期进退,不时应令。监军翟文秀劝怀光奏令宿卫,怀光遣之,既离营,使人追捕,诬以它罪,且曰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二 译文: 南诏王阁罗凤去世后,其子凤迦异早逝,由孙异牟寻继位。冬季十月,丁酉朔日,吐蕃与南诏合兵十万,从三个方向入侵,一支军队进攻茂州,一支进攻扶、文两州,一支进攻黎、雅等地,声称要攻占蜀地以为东府。崔宁在京师,所留下的诸将不能抵御,敌军连续攻陷州县,刺史们弃城而逃,士民也逃窜躲藏于山谷中。皇帝对此忧心忡忡,催促崔宁返回镇守。崔宁已辞别皇帝,杨炎向皇帝建议说:“蜀地富饶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 · 唐纪四十二 诗句 己酉,葬睿文孝武皇帝于元陵;庙号代宗。将发引,上送之,见辒辌车不当驰道,稍指丁未之间,问其故,有司对曰:“陛下本命在午,不敢冲也。”上哭曰:“安有枉灵驾而谋身利乎!”命改辕直午而行。 译文 己酉日,唐肃宗在元陵为睿文孝武皇帝举行葬礼。庙号代宗。当准备出殡时,皇帝亲自护送,但见一辆装载遗体的车辆不在主道上行驶,而是稍稍偏离了预定的路线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唐纪四十二 译文:乔琳年老体衰,耳朵重听,德宗有时候征询他的意见,他的回答有失条理,所谋划计议的内容又很疏陋迂阔。 赏析: 乔琳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一生见证了唐代的兴衰变迁。从年轻时的进士出身,到成为德宗皇帝的重要参谋,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听力也大不如前。 德宗皇帝对于乔琳这样的重臣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唐纪四十二 丙寅晦,日有食之。湖南贼帅王国良阻山为盗,上遣都官员外郎关播招抚之。辞行,上问以为政之要,对曰:“为政之本,必求有道贤人与之为理。”上曰:“朕比以下诏求贤,又遣使臣广加搜访,庶几可以为理乎!”对曰:“下诏所求及使者所荐,惟得文词干进之士耳,安有有道贤人肯随牒举选乎!”上悦。 崔祐甫有疾,上令肩舆入中书,或休假在第,大事令中使咨决。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一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唐纪四十二 初,左仆射刘晏为吏部尚书,杨炎为侍郎,不相悦。元载之死,晏有力焉。及上即位,晏久典利权,众颇疾之,多上言转运使可罢;又有风言晏尝密表劝代宗立独孤妃为皇后者。杨炎为宰相,欲为元载报仇,因为上流涕言:“晏与黎干、刘忠翼同谋,臣为宰相不能讨,罪当万死!”崔祐甫言:“兹事暧昧,陛下已旷然大赦,不当复究寻虚语。”炎乃建言:“尚书省,国政之本,比置诸使,分夺其权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二十六 · 唐纪四十二 崔祐甫以疾,多不视事。杨炎独任大政,专以复恩仇为事,奏用元载遗策城原州,又欲发两京、关内丁夫浚丰州陵阳渠,以兴屯田。上遣中使诣泾原节度使段秀实,访以利害,秀实以为:“今边备尚虚,未宜兴事以召寇。”炎怒,以为沮己,征秀实为司农卿。丁未,邠宁节度使李怀光兼四镇、北庭行营、泾原节度使,使移军原州,以四镇、北庭留后刘文喜为别驾。京兆尹严郢奏:“案朔方五城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唐纪四十二 译文: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己未,公元779年)八月,杨炎被任命道州司马,同时担任门下侍郎和御史大夫,并一同担任同平章事。杨炎开始筹划修复原州以恢复秦、原两州的失地,命令李怀光率领军队前去修筑。而朱泚和崔宁各带领一万士兵作为后援。皇帝下达诏令命泾州为筑城准备,泾州的将士们非常愤怒,他们说:“我们这些为国家西大门的守卫者,已经驻守此地超过十五年了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唐纪四十二注释:这句话是对《资治通鉴》的标题“资治通鉴”进行解释。"资治"指的是用来治理国家的书籍,而“通鉴”则表示这部书涵盖了历史的各个时期,是一本全面记录了中国历史的书。 译文:这是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重要著作——《资治通鉴》。 赏析:这是对该书的介绍和定位,表明了它的重要作用——帮助后人了解和学习国家的历史。 诗句:杨炎罢度支、转运使,命金部、仓部代之。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唐纪四十二 代宗之世,每元日、冬至、端午、生日,州府于常赋之外竞为贡献,贡献多者则悦之。武将、奸吏,缘此侵渔下民。癸丑,上生日,四方贡献皆不受。李正己、田悦各献缣三万匹,上悉归之度支以代租赋。五月,戊辰,以韦伦为太常卿。乙酉,复遣伦使吐蕃。伦请上自为载书,与吐蕃盟。杨炎以为非敌,请与郭子仪辈为载书以闻,令上画可而已,从之。 译文: 在德宗的晚年时期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唐纪四十二 译文:六月,甲午朔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崔祐甫去世。术士桑道茂上书称:“陛下不出数年,将有暂时的离宫之厄。臣希望奉天有天子之气,应该高筑城墙以备不测。”辛丑日,命令京兆发数千名丁夫和杂六军之士,修筑奉天城。起初,回纥风俗质朴厚道,君臣之分不明显,所以人心专一,劲健无敌。及至对唐朝有功,唐朝赏赐非常丰厚,登里可汗开始自视甚高,建造宫殿居住
诗句解析: 秋,七月,丙寅,邵州贼帅王国良降。国良本湖南牙将,观察使辛京杲使戍武冈,以扞西原蛮。京杲贪暴,国良家富,京杲以死罪加之。国良惧,据县叛,与西原蛮合,聚众千人,侵掠州县,濒湖千里,咸被其害。诏荆、黔、洪、桂诸道合兵讨之,连年不能克。及曹王皋为湖南观察使,曰:“驱疲,诛反仄,非策之得者也。”乃遗国良书,言:“将军非敢为逆,欲救死耳。我与将军俱为辛京杲所构,我已蒙圣朝湔洗
诗句: 1. 辛巳遥尊上母沈氏为皇太后,天下冤之。 2. 初,安、史之乱,天下户口十亡八九,州县多为籓镇所据,贡赋不入。 3. 晏独领陕东诸道,陕西皆度支领之,末年兼领,未几而罢。 4. 晏有精力,多机智,变通有无,曲尽其妙。 5. 晏始为转运使,时天下见户不过二百万,其季年乃三百馀万;在晏所统则增,非晏所统则不增也。 6. 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唐纪四十二 八月,甲午,振武留后张光晟杀回纥使者突董等九百馀人。突董者,武义可汗之叔父也。代宗之世,九姓胡常冒回纥之名,杂居京师,殖货纵暴,与回纥共为公私之患。上即位,命突董尽帅其徒归国,辎重甚盛。至振武,留数月,厚求资给,日食肉千斤,他物称是,纵樵牧者暴践果稼,振武人苦之。光晟欲杀回纥,取其辎重,而畏其众强,未敢发。九姓胡闻其种族为新可汗所诛,多道亡,突董防之甚急
关于《资治通鉴》的相关内容,可以提炼如下: 1. 朱泚加官:唐德宗于丁未日(公元780年)赐予卢龙、陇右、泾原节度使朱泚兼中书令的荣誉。这一举措反映了朝廷对朱泚的倚重和信任。 2. 舒王任命:同时,任命舒王为四镇、北庭行军及泾原节度大使,以泾州牙前兵马使河中姚令言为留后,表明了对朱泚部下的信任和依赖。 3. 朱泚事件:在建中元年九月,朱泚因指挥泾州将刘文喜阻兵为乱,遭到贬谪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二十六 · 唐纪四十二 译文:代宗大历十四年(己未,公元779年),八月,甲辰,以道州司马杨炎为门下侍郎,怀州刺史乔琳为御史大夫,并同平章事。 注释:这是唐代宗的诏书,宣布杨炎和乔琳晋升为宰相。 赏析:在这段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宗对国家治理的决心与努力。他不仅重视官员的能力,还注重他们的德行与才能。通过提拔杨炎和乔琳这样的人才,他希望能够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吐蕃见韦伦再至,益喜。十二月,辛卯朔,伦还,吐蕃遣其相论饮明思等入贡。此句反映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政治和外交互动。下面将详细解析原文: 1. 背景介绍 - 唐与吐蕃的关系:在《资治通鉴》所记载的时代背景下,唐朝与吐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政治关系。尽管唐朝在军事上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吐蕃并未完全屈服于唐朝的压力之下。这种复杂的国际局势为后续的事件埋下了伏笔。 - 吐蕃使者韦伦的角色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唐纪四十二 魏博节度副使田庭玠对李惟岳说:“你借助伯父的遗业,只要谨慎侍奉朝廷,坐享富贵,不是很好吗!怎么无缘无故与恒、郓一起成为叛臣呢?你观察从兵兴以来,逆乱者谁能保全自己的家族呢?如果一定要实现你的志向,可以先杀死我,不要让我见到田氏的族灭。”于是宣称有病卧床。李惟岳亲自前去道歉,田庭玠闭门不接纳,终因忧愤去世。 成德判官邵真听到李惟岳的计谋,哭泣劝谏道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唐纪四十二译文: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己未,公元779年),八月,甲辰,以道州司马杨炎为门下侍郎,怀州刺史乔琳为御史大夫,并同平章事。 关键词解释: -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二十六 - 唐纪四十二 赏析: 此诗是唐代宗皇帝在位期间的重要政治事件之一,发生在大历十四年。当时朝廷面临着一系列的危机和挑战,其中包括政治腐败、地方割据以及宦官专权等问题
诗句:卢杞貌丑而心险,妇人辈见之必笑 注释:卢杞是御史中丞刘的儿子,外貌丑陋,脸色像蓝,有口辩。 赏析:卢杞貌丑而心险,妇人辈见之必笑,他日得志,吾族无类矣!这句诗描绘了卢杞的外貌和性格特点,以及他对他人的嘲笑和威胁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 · 唐纪四十二丙午,更汴宋军名曰宣武。振武节度使彭令芳苛虐,监军刘惠光贪婪。乙卯,军士共杀之。 发京西防秋兵万二千人戍关东。上御望春楼宴劳将士,神策将士独不饮,上使诘之,其将杨惠元对曰:“臣等发奉天,军帅张巨济戒之曰:‘此行大建功名,凯旋之日,相与为欢。苟未捷,勿饮酒。’故不敢奉诏。”及行,有司缘道设酒食,独惠元所部瓶罂不发。上深叹美,赐书劳之。惠元,平州人也。 三月
诗句翻译 五月,丙寅日,由于战事需要,朝廷将商税提高为原来的10%。 田悦与李正己、李惟岳定下计划,联合抵抗朝廷的命令,派遣兵马使孟祐率领步兵骑兵五千人向北支援李惟岳。当薛嵩去世后,田承嗣盗取并占据着磁州和相州,而朝廷只得到了邢州、磁州及临洺县。田悦打算利用山脉作为边界线,他说道:“邢州和磁州就像我身体中的两只眼睛,不能不夺取。”于是派兵马使康愔率领八千人包围了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