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上章敦牂,尽屠维单阏,凡十年。
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下大中四年(庚午,公元八五零年)
春,正月,庚辰朔,赦天下。
二月,以秦州隶凤翔。
夏,四月,庚戌,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马植为天平节度使。上之立也,左军中尉马元贽有力焉,由是恩遇冠诸宦者,植与之叙宗姓。上赐元贽宝带,元贽以遗植,植服之以朝,上见而识之。植变色,不敢隐。明日。罢相,收植亲吏董侔,下御史台鞫之,尽得植与元贽交通之状,再贬常州刺史。
六月,戊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魏扶薨。以户部尚书、判度支崔龟从同平章事。
秋,八月,以白敏中判延资库。
卢龙节度使周纟林薨,军中表请以押牙兼马步都知兵马使张允伸为留后。九月,丁酉,从之。
党项为边患,发诸道兵讨之,连年无功,戍馈不已,右补阙孔温裕上疏切谏。上怒,贬柳州司马。温裕,戣之兄子也。
吐蕃论恐热遣僧莽罗蔺真将兵于鸡项关南造桥,以击尚婢婢,军于白土岭。婢婢遣其将尚鐸罗榻藏将兵据临蕃军以拒之,不利,复遣磨离罴子、烛卢巩力将兵据氂牛峡以拒之。巩力请“按兵拒险,勿与战,以奇兵绝其粮道,使进不得战,退不得还,不过旬月,其众必溃。”罴子不从。巩力曰:“吾宁为不用之人,不为败军之将。”称疾,归鄯州。罴子逆战,败死。婢婢粮乏,留拓跋怀光守鄯州,帅部落三千馀人就水草于甘州西。恐热闻婢婢弃鄯州,自将轻骑五千追之。至瓜州,闻怀光守鄯州,遂大掠河西鄯、廓等八州,杀其丁壮,劓刖其羸老及妇人,以槊贯婴儿为戏,焚其室庐,五千里间,赤地殆尽。
冬,十月,辛未,以翰林学士承旨、兵部侍郎令狐綯同平章事。
十一月,壬寅,以翰林学士刘彖为京西招讨党项行营宣慰使。
以卢龙留后张允伸为节度使。
十二月,以凤翔节度使李业、河东节度使李试着兼招讨党项使。
吏部侍郎孔温业白执政求外官,白敏中谓同列曰:“我辈须自点检,孔吏部不肯居朝廷矣。”温业,戣之弟子也。
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九 · 唐纪六十五
介绍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九 · 唐纪六十五》是一本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它详细记录了唐朝中后期的历史事件。以下是关于《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九 · 唐纪六十五》的介绍:
历史背景:《资治通鉴》是一部记载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巨著,旨在通过历史的教训指导当代的政治决策。该书分为294卷,内容涵盖1362年的中国历史。
编撰目的: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中明确表示编写此书的目的,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他希望通过对历史的深入研究,为后世提供治国理政的借鉴。
编纂特点:《资治通鉴》采用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形式,不仅记录了历史事实,还加入了作者的见解和评价,使读者能够从中领悟到历史的规律和智慧。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九 · 唐纪六十五》不仅是研究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宝贵资料。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以及历代统治者的智慧和决策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相关推荐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唐纪六十五 大中四年(庚午,公元八五零年) 春,正月,庚辰朔(初一),赦天下。此句表明皇帝宣布了全国范围内的大赦令,显示其施政的宽厚与仁慈。 夏,四月,庚戌日,以中书侍郎兼平章事马植为天平节度使。天平节度使的职责是管理边境安全和军事事务,马植的任命反映了他对国家边疆防御的重视。 六月,戊申日,兵部侍郎兼平章事魏扶逝世。魏扶作为文职官员
吐蕃论恐热遣莽罗蔺真率军于鸡项关南造桥,欲攻击尚婢婢部于白土岭。论恐热势孤后,称入朝为名请求与唐朝和亲,唐武宗拒绝。论恐热退走且粮乏,拓跋怀光用奇兵诱之,论恐热败于白土岭,论恐热的势力开始衰退。论恐热被擒,其部众大多叛离。论恐热在失败后称病退回鄯州。论恐热多次战败,终至失败。论恐热的残暴及军事上的失误最终导致他的政权瓦解与覆灭。 论恐热派遣莽罗蔺真建造桥梁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九 · 唐纪六十五 以卢龙留后张允伸为节度使。 译文:在这一年,任命卢龙地区的留后官张允伸为节度使。 关键词:卢龙、留后官、节度使 诗词赏析:这首诗是关于唐朝时期官员任免的记录。诗中明确指出张允伸被任命担任了节度使一职。这一官职在唐朝具有极高的权力,负责管理整个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通过此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唐朝对边境地区管理的严格与重视。 诗句:十二月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唐纪六十五 白敏中为党项平叛与安抚政策实施 1. 引言 - 党项族反乱背景及起因 - 上知边帅利羊马贪暴引发怨愤 - 李福出任夏绥节度使应对党项之乱 2. 对策与行动 - 白敏中以右谏议大夫身份出任夏绥节度使 - 李福、孙景商等文武官员辅佐治理 - 朝廷对李福等人的任命与信任 3. 策略与措施 - 选择廷臣将领对抗贪暴边帅 - 派遣大臣镇抚党项民族,稳定边疆局势 -
“吐蕃论恐热残虐,所部多叛。”:这段描述了吐蕃国内部的动荡不安和分裂情况。“论恐热”是吐蕃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行为导致了国内许多地方的叛乱。 译文:“吐蕃国内部出现了严重的混乱和不安。论恐热的行为导致许多地方出现反叛的情况。” 关键词:吐蕃(古代藏族建立的国家)、论恐热(吐蕃国的统治者之一)、反叛(指反对中央权威的行动)、混乱(形容社会秩序不稳定)。 赏析:吐蕃作为唐朝时期的一个邻国
诗句: 1.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唐纪六十五八月,白敏中奏南山党项亦请降。时用兵岁久,国用颇乏,诏并赦南山党项,使之安业。冬,十月,乙卯,中书门下奏:“今边事已息,而州府诸寺尚未毕功,望且令成之。其大县远于州府者,听置一寺,其乡村毋得更置佛舍。”从之。 2.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唐纪六十五十二月,张义潮发兵略定其旁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遣其兄义泽奉十一州图籍入见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九 · 唐纪六十五 春,二月,王贽弘讨鸡山贼,平之。是时,山南西道节度使封敖奏巴南妖贼言辞悖慢,上怒甚。崔铉曰:“此皆陛下赤子,迫于饥寒,盗弄陛下兵于溪谷间,不足辱大军,但遣一使者可平矣。”乃遣京兆少尹刘潼诣果州招谕之。潼上言请不发兵攻讨,且曰:“今以日月之明烛愚迷之众,使之稽颡归命,其势甚易。所虑者,武臣耻不战之功,议者责欲速之效耳。”潼至山中,盗弯弓待之
{ 标题: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 唐纪六十五 唐纪六十五孝皇帝下大中四年春,正月,庚辰朔,赦天下。二月,以秦州隶凤翔。夏,四月,庚戌,而中书侍郎、同贽有功焉,由是恩遇冠诸宦者。秋,八月,党项平。 唐宣宗在位期间,对内外事务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尤其是对待臣子们的贡献与努力更是给予高度的评价与回报。白敏中作为唐朝的一名重要官员,他的功绩不仅在于他的政治表现上
资治通鉴 · 唐纪六十五 河东节度使问题及对策分析 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五:河东节度使李业因管理不当导致北边骚动,经太子少师卢钧调任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局势。同时,张直方被贬,毕諴成功安抚党项部落,宪宗帝子惴被封为棣王,裴休同平章事。此外,还对佛教活动进行了规范,严禁私度僧尼,确保其质量。 河东节度使李业纵吏民侵掠杂虏与滥杀降者:李业在处理边境事务中表现出的疏忽和滥杀行为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九 · 唐纪六十五 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下大中七年(癸酉,公元八五三年) 春,正月,戊申,唐宣宗在圆丘祭祀天地;全国范围内赦免罪犯。 夏,四月,丙寅,敕令:“从今以后,法律官员处以刑罚,一律用常行杖刑。杖脊一,折法杖十;打臀部一,折笞五。使官吏用法有常准。” 冬,十二月,左补阙赵璘请求取消明年的元会,只举行御宣政殿。唐宣宗以此询问宰相,宰相回答说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唐纪六十五” 译文:宣宗即位后,大力打击和清除弑杀宪宗的党羽,包括宦官、外戚以及东宫官属等。在处理这些人时,诛杀和流放的数量非常多,为了安抚人心,他下令停止元旦朝会。 赏析:此诗反映了宣宗统治时期的政治清洗和整顿措施,体现了其对维护政治稳定和加强中央集权的坚定决心。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心惶惶的局面
《资治通鉴》中的唐代政治:宦官与权力的较量 《资治通鉴》是唐代一部极为重要的历史文献,记载了从唐高祖武德元年到唐末的历史变迁。通过这部书,可以了解到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权的问题,以及他们如何影响当时的朝廷和国家的命运。 《资治通鉴》详细记录了唐代宦官专权的局面。唐宣宗时期,李德裕等五位大臣因直言不讳而得罪了宦官,尽管皇帝赦免了他们,但他们被宦官陷害致死。此外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九 · 唐纪六十五 春,正月,甲申,成德军奏节度使王元逵薨,军中立其子节度副使绍鼎。癸卯,以绍鼎为成德留后。夏,闰四月,诏以“州县差役不均,自今每县据人贫富及役轻重作差科簿,送刺史检署讫,锁于令厅,每有役事委令,据簿轮差。”} 诗意分析 这首诗记录了唐宣宗时期对地方官员的任命与调整。诗中提到的“节度副使”是指节度使下属的副手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唐纪六十五 五月,丙寅,以王绍鼎为成德节度使。 唐宣宗大中年间,任命翰林学士、工部侍郎韦澳为京兆尹。韦澳到京兆府上任办公后,豪门贵戚有所收敛。他处理事务公正严明,不畏强权,深受百姓爱戴。当时,朝廷内外有权势之人多有骄横不法之举,而韦澳却能以身作则,令他们敬畏。他还善于听取百姓意见,解决他们的困难。有一次,浙东军发生叛乱,唐宣宗派邓州刺史薛弘宗向京城求援
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五 淮南饥,民多流亡,节度使杜悰荒于游宴,政事不治。上闻之,甲午,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崔铉同平章事,充淮南节度使。丁酉,以悰为太子太傅、分司。{ 唐纪六十五 淮南饥,民多流亡,节度使杜悰荒于游宴,政事不治。上闻之,甲午,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崔铉同平章事,充淮南节度使。丁酉,以悰为太子太傅、分司。} 九月,乙亥,贬李讷为朗州刺史,监军王宗景杖四十,配恭陵。仍诏“自今戎臣失律
诗句赏析 唐宣宗大中年间政治与文化 1. 历史背景 - 宣宗即位及朝政改革 - 经济恢复与社会稳定 - 唐朝晚期政治与经济挑战 2. 政治环境 - 宦官权力膨胀 - 宰相制度与决策影响 - 地方节度使权力与问题 3. 社会动态 - 贵族婚姻与政治联姻 - 民间反抗与起义 - 科举制与官僚体系变化 4. 经济状况 - 农业生产与粮食问题 - 商业发展与市场变化 - 财政税收与政府支出 5.
《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五》是司马光主持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唐朝建立至唐宣宗大中四年的历史。诗中“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九 · 唐纪六十五”反映了唐代中期的政治局势和朝政运作,展示了当时朝廷如何处理地方豪强、贪腐官员等问题。 诗的译文如下: 皇帝因为京兆府长期得不到妥善处理,在炎热的夏天,五月,丁卯日,任命翰林学士兼工部侍郎韦澳为京兆尹。韦澳为人公正直率,任职后,豪贵收敛行为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九 · 唐纪六十五 司农卿韦廑欲求夏州节度使,有术士知之,诣廑门曰:“吾善醮星辰,求官无不如意。”廑信之,夜,设醮具于庭。术士曰:“请公自书官阶一通。”既得之,仰天大呼曰:“韦廑有异志,令我祭天。”廑举家拜泣曰:“愿山人赐百口之命!”家之货财珍玩尽与之。逻者怪术士服鲜衣,执以为盗。术士急,乃曰:“韦廑令我祭天,我欲告之,彼以家财求我耳。”事上闻,秋,九月,上召廑面诘之
诗句译文与赏析 探索诗歌中的美学意蕴与深层含义 1. 原文选段解读 - 诗句原文及出处 - 诗句意义和背景 - 诗中象征与意象解析 2. 翻译对照 - 英文直译 - 中文意译对比 3. 诗意赏析 - 主题思想与情感表达 - 意象分析与象征含义 - 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4. 赏析拓展 - 不同时期版本比较 - 诗人生平及其影响 - 现代应用与启示 5. 结语总结 - 对诗句的综合评价 -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九 · 唐纪六十五 内园使李敬寔遇郑郎不避马,郎奏之。上责敬寔,对曰:“供奉官例不避。”上曰:“汝衔敕命,横绝可也,岂得私出而不避宰相乎!”命剥色,配南牙。 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下大中十一年(丁丑,公元八五七年) 春,正月,丙午,以御史中丞兼尚书右丞夏侯孜为户部侍郎、判户部事。先是,判户部有缺,京兆尹韦澳奏事,上欲以澳补之。辞曰:“臣比年心力衰耗
诗句: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 唐纪六十五 唐纪六十五 [〖胡三省注〗起上章敦牂(庚午),尽屠维单阏(己卯),凡十年。] 译文: 二月,辛巳日,唐朝任命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魏谟为同平章事,兼任西川节度使。魏谟在朝廷议事时,其他宰相或委曲规讽,但他独自正言无所避忌。唐文宗皇帝感叹道:“魏谟有先祖的风范,我心中看重他。”然而他最终还是因刚直而受到令狐綯的嫉妒而被赶出朝廷。 赏析: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 · 唐纪六十五 九月辛酉,唐朝宣布任命卢钧为太子太师和同平章事。同时兼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卢钧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官员,他的任职将对唐朝的行政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冬十月己巳,唐宣宗决定任命秦成防御使李承勋为泾原节度使。李承勋是唐朝的一位杰出将领,他的到来可能会加强唐朝在西部地区的统治。 这首诗反映了唐朝晚期的政治局势和军事布局。通过分析这些事件的背景、原因及影响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唐纪六十五 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郑朗以疾辞位。壬申,以朗为太子太师。 上晚节颇好神仙,遣中使迎道士轩辕集于罗浮山。 王端章册立回鹘可汗,道为黑车子所塞,不至而还。辛卯,贬端章贺州司马。 十一月,壬寅,以成德军留后王绍懿为节度使。 十二月,萧邺罢判度支。 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下大中十二年(戌寅,公元八五八年) 春,正月,以康王傅、分司王式为安南都护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 唐纪六十五 初,户部侍郎、判度支刘彖为翰林学士,上器重之。时为河东节度使。手诏征入朝,彖奏发河东,外人始知之。戊午,以彖同平章事。彖,仁轨之五世孙也。彖与崔慎由议政于上前,慎由曰:“惟当甄别品流,上酬万一。”彖曰:“昔王夷甫祖尚浮华,妄分流品,致中原丘虚。今盛明之朝,当循名责实,使百官各称其职;而遽以品流为先,臣未知致理之日。”慎由无以对。轩辕集至长安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 唐纪六十五 勃海王彝震卒 癸未,立其弟虔晃为勃海王。 夏,四月,以右街使、附马都尉刘异为邠宁节度使 异尚安平公主,上妹也。 庚子,岭南都将王令寰作乱,囚节度使杨发。 戊申,以兵部侍郎、盐铁转运使夏侯孜同平章事 五月,丙寅,工部尚书、同平章事刘彖薨。彖病笃,犹手疏论事,上皆惜之。 辛巳,以右金吾大将军李燧为岭南节度使,已命中使赐之节
诗句和译文赏析如下: 1. 原文:安南都护李涿为贪暴,强市蛮中马牛,一头止与盐一斗。又杀杜存诚。群蛮怨怒,导南诏寇盗边境。峰州有林西原,旧有防冬兵二千,七绾洞蛮,其酋长李由独常助中国守戍,输租赋。知州言于涿,请罢戍兵,专委由独防遏。由独势孤,不能自立,以南诏拓东节度使牙内使、特进领安南都护副使者,诱以官爵,令帅群寨臣佐,由独遂帅众臣于南诏。自是南交得无事,由独独有安南患。 2. 译文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唐纪六十五 淮南节度使崔铉奏已出兵讨宣州贼。八月,甲午,以铉兼宣歙观察使。己亥,以宋州刺史温璋为宣州团练使。璋,造之子也。 河南、北、淮南大水,徐、泗水深五丈,漂没数万家。冬十月,建州刺史于延陵入辞,上曰:“建州去京师几何?”对曰:“八千里。”上曰:“卿到彼为政善恶,朕皆知之,勿谓其远。此阶前则万里也,卿知之乎?”延陵悸慑失绪,上抚而遣之。到官,竟以不职贬复州司马。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唐纪六十五 上临朝,接对群臣如宾客。虽左右近习,未尝见其有惰容。每宰相奏事,旁无一人立者,威严不可仰视。奏事毕,忽怡然曰:“可以闲语矣。”因问闾阎细事,或谈宫中游宴,无所不至。一刻许,复整容曰:“卿辈善为之,朕常恐卿辈负朕,后日不复得再相见。”乃起入宫。 令狐綯谓人曰:“吾十年秉政,最承恩遇;然每延英奏事,未尝不汗沾衣也!”初,山南东道节度使徐商,以封疆险阔,素多盗贼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唐纪六十五 春,正月,戊寅朔,赦天下。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己卯,公元八五九年)冬,十月,以兵部侍、判户部蒋伸为同平章事。 十一月,乙亥,任命校书郎于琮为左拾遗内供奉。 是月,蒋伸进言:“近日官员们容易得到俸禄而百姓却难以生存,这是由于他们不能推辞恩宠,从而增加他们的职位所致。 希望皇上能听从我的建议。”宣宗对此深表赞同,蒋伸多次被提升为宰相。 十二月,甲寅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唐纪六十五 大中十三年(859年)四月,武宁军因节度使康季荣不恤士卒,激起士兵哗变,驱逐他。朝廷遂以左金吾大将军田牟为武宁节度使,平定叛乱。后康季荣被贬至岭南。 六月,癸巳,宪宗子、彭王名惕被封为王子。此行为是纪念和表彰其祖父的功绩与地位。 初,上长子郓王温,无宠,居十六宅,其它诸子皆在宫中。夔王滋,第三子,上爱之欲立为嗣子,因其非次序,故久不建东宫。此次封赏
诗句输出: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唐纪六十五 译文: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 注释: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自周朝至五代十国的历史。卷二百四十九是其中的一部分,唐纪则是指唐朝的历史。 赏析:这首诗是关于宣宗朱瞻基的赞颂。他继承并发扬了永乐、洪熙时期的清明政治局面,重用贤能大臣,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九 · 唐纪六十五 韦皋在西川,开青溪道以通群蛮,使由蜀入贡。又选群蛮子弟聚之成都,教以书数,欲以慰悦羁縻之。业成则去,复以他子弟继之。如是五十年,群蛮子弟学于成都者殆以千数,军府颇厌于禀给。又,蛮使入贡,利于赐与,所从傔人浸多,杜悰为西川节度使,奏请节减其数,诏从之。南诏丰祐怒,其贺冬使者留表付巂州而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