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阏逢困敦闰月,尽屠维大荒落,凡五年有奇。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下会昌四年(甲子,公元八四四年)
闰月,壬戌,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绅同平章事,充淮南节度使。
李德裕奏:“镇州奏事官高迪密陈意见二事:其一,以为‘贼中好为偷兵术,潜抽诸处兵聚于一处,官军多就迫逐,以致失利;经一两月,又偷兵诣他处。官军须知此情,自非来攻城栅,慎勿与战。彼淹留不过三日,须散归旧屯,如此数四空归,自然丧气。官军密遣谍者诇其抽兵之处,乘虚袭之,无不捷矣。’其二,‘镇、魏屯兵虽多,终不能分贼势。何则?下营不离故处,每三两月一深入,烧掠而去。贼但固守城栅,城外百姓,贼亦不惜。宜令进营据其要害,以渐逼之。若止如今日,贼中殊不以为惧。’望诏诸将各使知之!”
刘稹腹心将高文端降,言贼中乏食,令妇人挼穗舂之以给军。德裕访文端破贼之策,文端以为:“官军今真攻泽州,恐多杀士卒,城未易得。泽州兵约万五千人,贼常分兵太半,潜伏山谷,伺官军攻城疲弊,则四集救之,官军必失利。今请令陈许军过乾河立寨,自寨城连延筑为夹城,环绕泽州,日遣大军布陈于外以扞救兵。贼见围城将合,必出大战;待其败北,然后乘势可取。”德裕奏请诏示王宰。文端又言:“固镇寨四崖悬绝,势不可攻。然寨中无水,皆饮涧水,在寨东南约一里许。宜令王逢进兵逼之,绝其水道,不过三日,贼必弃寨遁去,官军即可追蹑。前十五里至青龙寨,亦四崖悬绝,水在寨外,可以前法取也。其东十五里则沁州城。”德裕奏请诏示王逢。文端又言:“都头王钊将万兵戍洺州,刘稹既族薛茂卿,又诛刑洺救援兵马使谈朝义兄弟三人,钊自是疑惧。稹遣使召之,钊不肯入,士卒皆哗噪,钊必不为稹用。但钊及士卒家属皆在潞州,又士卒恐己降为官军所杀,招之必不肯来。惟有谕意于钊,使引兵入潞州取稹。事成之日,许除别道节度使,仍厚有赐与,庶几肯从。”德裕奏请诏何弘潜遣人谕以此意。
刘稹年少懦弱,押牙王协、宅内兵马使李士贵用事,专聚货财,府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八 · 唐纪六十四
介绍
《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编年体史书,它以时间为线索,详尽地记录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时期的史事。
《资治通鉴》的编纂工作始于北宋,由司马光领衔完成。全书共计294卷,约300多万字,涵盖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始,直至后晋天福十二年的历史事件。这部巨著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文学巨作和史学巨著的典范。
相关推荐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八 · 唐纪六十四 起阏逢困敦闰月,尽屠维大荒落,凡五年有奇。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下会昌四年(甲子,公元八四四年) 闰月,壬戌,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绅同平章事,充淮南节度使。 李德裕奏:“镇州奏事官高迪密陈意见二事:其一,以为‘贼中好为偷兵术,潜抽诸处兵聚于一处,官军多就迫逐,以致失利;经一两月,又偷兵诣他处。官军须知此情,自非来攻城栅,慎勿与战。彼淹留不过三日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八 · 唐纪六十四 译文:刘稹的心腹将领高文端投降后,声称贼军中缺乏食物,命令妇女搓穗舂米以供给军队。德裕询问高文端攻破贼军的策略,文端认为:“官军现在真的进攻泽州,恐怕会多杀士兵,城池不易取得。泽州有约万五千人,贼寇常分兵一半,潜伏在山谷中,等待官军攻城疲惫而攻击他们,那么官军必败。现在请令陈许军过乾河立寨,从寨城连绵筑为夹城,环绕泽州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 · 唐纪六十四 刘稹年少怯弱,其手下王协、李士贵等势力横行,专聚财富,府库充盈,而将士却无赏无罚,导致人心涣散,怨声载道。 [Q] 王钊得到众人之心,但多不遵令,同列高元武、安玉言其有二心。刘从谏欲召王钊掌军政,王钊推托未立少功,乞留数月,然后诣府。王协请税商人,每州遣军将一人主之,名为税商,实籍编户家赀。至什器无所遗,皆估为绢匹,十分取其二,高其估价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 唐纪六十四 八月,辛卯,镇、魏奏邢、洺、磁三州降,宰相入贺。李德裕曰:“昭义根本尽在山东,三州降,则上党不日有变矣。”上曰:“郭谊必枭刘稹以自赎。”德裕曰:“诚如圣料。”上曰:“于今所宜先处者何事?”德裕请以给事中卢弘止为三州留后,曰:“万一镇、魏请占三州,朝廷难于可否。”上从之。诏山南东道兼昭义节度使卢钧乘驿赴镇。 潞人闻三州降,大惧。郭谊、王协谋杀刘稹以自赎
诗句及译文 乙未,宰以状闻。丙申,宰相入贺。李德裕奏:“今不须复置邢、洺、磁留后,但遣卢弘止宣慰三州及成德、魏博两道。”唐武宗曰:“郭谊宜如何处之?”李德裕对曰:“刘稹騃孺子耳,阻兵拒命,皆谊为之谋主。及势孤力屈,又卖稹以求赏。此而不诛,何以惩恶!宜及诸军在境,并谊等诛之!”唐武宗曰:“朕意亦以为然。”乃诏石雄将七千人入潞州,以应谣言。杜悰以馈运不给,谓谊等可赦,上熟视不应。
郭谊杀刘稹后,日夜盼望得到朝廷的旌旗和官爵。但是很长时间都没有得到消息,他就说:“一定被派到别的地方了。”于是检阅战马、准备行装。等到听说石雄将到,他脸色都变了。石雄到达后,郭谊等参加祝贺仪式完毕,敕使张仲清对郭谊说:“郭都知告诉您您的旌旗和告身明天就会到,各位高级官员的告身在这里,稍晚一点来接受吧!”于是让河中的军队在操场上环场,稍晚一点,郭谊等人到来时,唱名引入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唐纪六十四 九月,诏以泽州隶河阳节度;丁巳,卢钧入潞州。钧素宽厚爱人,刘稹未平,钧已领昭义节度,襄州士卒在行营者,与潞人战,常对陈扬钧之美。及赴镇,入天井关,昭义散卒归之道,钧皆厚抚之,人情大洽,昭议遂安。 刘稹将郭谊、王协、刘公直、安全庆、李道德、刘佐尧、刘开德、董可武等至京师,皆斩之。 臣光曰:董重质之在淮西,郭谊之在昭义,吴元济、刘稹,如木偶人在伎儿之手耳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 -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大型历史编年体,它详细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该书共分为294卷,涵盖了1362年的历史事件,是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之一。 李德裕在这段时期有何政治行动和决策? - 李德裕在唐武宗时期担任重要官职,参与了多次重要的政治决策。他反对过度的军事扩张,主张以文治国,同时他也参与了平定王羽、贾庠等人叛乱的行动
李德裕怨太子太傅、东都留守牛僧孺、湖州刺史李宗闵,言于上曰:“刘从谏据上党十年,太和中入朝,僧孺、宗闵执政,不留之,加宰相纵去,以成今日之患,竭天下力乃能取之,皆二人之罪也。”德裕又使人于潞州求僧孺、宗闵与从谏交通书疏,无所得,乃令孔目官郑庆言从谏每得僧孺、宗闵书疏,皆自焚毁。诏追庆下御史台近问,中丞李回、知杂郑亚以为信然。河南少尹吕述与德裕书,言稹破报至,僧孺出声叹恨。德裕奏述书,上大怒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八 · 唐纪六十四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下会昌五年(乙丑,公元八四五年) 春,正月,己酉朔,群臣上尊号曰仁圣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大孝皇帝,尊号始无“道”字,中旨令加之。庚戌,上谒太庙。辛亥,祀昊天上帝,赦天下。筑望仙台于南郊。 译文:在会昌五年春季,也就是农历正月初一,群臣向皇帝敬献了尊号为“仁圣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大孝皇帝”。这个尊号之前没有“道”字
{ 网页时间是:2024-11-24 李德裕以柳仲郢为京兆尹。 上句: 素与牛僧孺善, 下句: 谢德裕曰:“不意太慰恩奖及此,仰报厚德,敢不如奇章公门馆!” 网页时间是:2024-11-24 李德裕以柳仲郢为京兆尹。 上句: 素与牛僧孺善, 下句: 上曰:“卿勿死,为朕更至咸阳谕卿父,使君臣父子俱全,不亦善乎! 唐纪六十四 · 唐纪六十四 李德裕以柳仲郢为京兆尹。 上句: 素与牛僧孺善,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唐纪六十四 以山南东道节度使郑肃检校右仆射、同平章事。诏发昭义骑兵五百、步兵千五百戍振武,节度使卢钧出至裴村饯之,潞卒素骄,惮于远戍,乘醉,回旗入城,闭门大噪,均奔潞城以避之。监军王惟直自出晓谕,乱兵击之,伤,旬日而卒。李德裕奏:“请诏河东节度使王宰以步骑一千守石会关,三千自仪州路据武安,以断邢、洺之路;又令河阳节度使石雄引兵守泽州,河中节度使韦恭甫发步骑千人戍晋州
这首诗出自《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八 · 唐纪六十四》,是关于唐代昭义乱兵奉都将李文矩为帅,李文矩不从,乱兵亦不敢害。后来李文矩渐渐以祸福来教导乱兵,乱兵渐渐听从命令的故事。 译文: 昭义的叛军奉将李文矩为帅,文矩不愿意接受,叛军也不肯伤害他。李文矩用祸福的道理来开导叛军,叛军渐渐听从他的指挥,于是派人到潞城向卢钧道歉。卢钧回到上党,又派他到振武戍守。走了一驿,便暗中挑选士兵追了上去。第二天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唐纪六十四 以衡山道士刘玄静为银青光禄大夫、崇玄馆学士,赐号广成先生,为之治崇玄馆,置吏铸印。玄静固辞,乞还山,许之。 李德裕秉政日久,好徇爱憎,人多怨之。自杜悰、崔铉罢相,宦官左右言其太专,上亦不悦。给事中韦弘质上疏,言宰相权重,不应更领三司钱谷。德裕奏称:“制置职业,人主之柄。弘质受人教导,所谓贱人图柄臣,非所宜言。”十二月,弘质坐贬官,由是众怒愈甚。 上自秋冬以来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唐纪六十四 是岁,天下户四百九十五万五千一百五十一。 朝廷虽为党项置使,党项侵盗不已,攻陷邠、宁、盐州界城堡,屯叱利寨。宰相请遣使宣慰,上决意讨之。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下会昌六年(丙寅,公元八四六年) 春,二月,庚辰,以夏州节度使米暨为东北道招讨党项使。 上疾久未平,以为汉火德,改“洛”为“雒”。唐土德,不可以王气胜君名。三月,下诏改名炎。上自正月乙卯不视朝,宰相请见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 唐纪六十四 甲子,上崩。以李德裕摄冢宰。丁卯,宣宗即位。宣宗素恶李德裕之专,即位之日,德裕奉册。既罢,谓左右曰:“适近我者非太尉邪?每顾我,使我毛发洒淅。”夏,四月,辛未朔,上始听政。 尊母郑氏为皇太后。壬申,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李德裕同平章事,充荆南节度使。德裕秉权日久,位重有功,众不谓其遽罢,闻之莫不惊骇。甲戌,贬工部尚书、判盐铁转运使薛元赏为忠州刺史,弟京兆少尹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 唐纪六十四 译文:在会昌四年,李绅因疾病去世。 关键词解释:会昌,指唐朝武宗时期的皇帝年号;李绅,是当时的一位官员和诗人;病逝,表示他因病而去世;年号,是古代皇帝用来纪年的一种方式;武宗,是唐朝的第六任皇帝,名为李隆基。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李绅因病去世的事件。诗中通过对李绅生前事迹的回顾,表达了对这位官员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动荡和人物的命运变化
九月,以刑南节度使郴德裕为东都留守,解平章事; 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郑肃同平章事,充荆南节度使。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八 · 唐纪六十四”中还有以下诗句: 册黠戛斯可汗使者以国丧未行,或以为僻远小国,不足与之抗衡。回鹘未平,不应遽有建置。诏百官集议,事遂寝。 蛮寇安南,经略使裴元裕帅邻道兵讨之。 以右常侍李景让为浙西观察使。初,景让母郑氏,性严明,早寡,家贫,居于东都。诸子皆幼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唐纪六十四 冬,十月,礼院奏禘祭祝文于穆、敬、文、武四室,但称“嗣皇帝臣某昭告”,从之。 甲申,上受三洞法于箓衡山道士刘玄静。十二月,戊辰朔,日有食之。 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上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下大中元年(丁卯,公元八四七年) 春,正月,甲寅,上祀圆丘,赦天下,改元。 二月,庚午,加卢龙节度使张仲琥同平章事,赏其屡破回鹘也。癸未,上以旱故
资治通鉴·卷二四八 唐纪六十四 公元844年,武宗会昌年间的末年,政治动荡不安。当时,李德裕执掌朝政,而白敏中则因时局变化而崭露头角。随着武宗驾崩,李德裕失去了皇帝的支持,白敏中乘机排挤他。左谏议大夫张鹭等人上书皇帝,建议对武宗时期的囚犯进行赦免,以缓和社会紧张局势。皇帝对此表示同意,并任命白敏中为刑部侍郎,充任盐铁转运使。然而,白敏中的野心并不只限于此,他积极拉拢李德裕的支持者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是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的巅峰之作。此作品记录了自黄帝即位直至唐德宗年间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历史研究意义。接下来将根据诗句内容进行逐句翻译及赏析: 1. 五月幽州大破诸奚 - 诗句解析:五月,指的是唐代的一个月份。“幽州节度使张仲武”是唐朝时期的官员,他在此时期担任幽州节度使一职。“大破诸奚”描述了张仲武在幽州地区对多个部落进行的大规模胜利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八 上敦睦兄弟,作雍和殿于十六宅,数临幸,置酒,作乐,击球尽欢。诸王有疾,常亲至卧内存问,忧形于色。 - 诗句:上敦睦兄弟,作雍和殿于十六宅,数临幸,置酒,作乐,击球尽欢。诸王有疾,常亲至卧内存问,忧形于色。 - 译文:唐武宗(李炎)对兄弟们十分亲近和睦,在十六宅建造了雍和殿,多次前往游玩,并设置酒宴、演奏音乐以及打高尔夫球来享受快乐时光。当其他亲王生病时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八)涉及了唐朝时期的重要事件。下面将结合原文,逐句进行详细释义、注释和赏析: 1. 诗句解读:“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八 · 唐纪六十四” - 诗意与译文:这句诗出自唐代的《资治通鉴》,其大意是在讲述唐武宗会昌四年(甲子,公元八四四年)的一段历史。该诗描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的事件。 - 注释说明:诗句中的“资治通鉴”指的是中国古代的编年体史书,由司马光主编
{ 这首诗的大意是:在唐宣宗时期,门下侍郎兼同平章事崔元式因为户部事务被免去职务,改任为户部尚书。同时,兵部侍郎、度支使周墀和刑部侍郎、盐铁转运使马植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在太皇太后去世后,大臣们对朝廷的决策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导致一些官员遭到贬谪。}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唐纪六十四 秋九月甲子日,李德裕再次被贬为潮州司马。此前他曾因河朔兵力问题被面谕,指出其不能自立需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心。此次降职可能与他在军事问题上的立场及决策有关。潮州司马一职在唐代颇为重要,负责监察地方政务,并处理相关事务。 十一月庚午日,万寿公主与起居郎郑颢成婚。此婚姻显示了皇室对文雅世家的偏爱,强调了文化与家族身份的重要性。万寿公主是武宗皇帝的女儿
《资治通鉴·唐纪六十四》是唐代宪宗时期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不仅记载了唐代的政治变迁,还反映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它通过丰富的史料与深入的分析,为后人提供了深入了解唐朝的窗口
```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八 二月,吐蕃论恐热军于河州,尚婢婢军于河源军。 婢婢诸将欲击恐热,婢婢曰:“不可。我军骤胜而轻敌,彼穷困而致死,战必不利。”诸将不从。婢婢知其必败,据河桥以待之,诸将果败。婢婢收馀众,焚桥,归鄯州。 吐蕃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来降。以太仆卿陆耽为宜谕使,诏泾原、宁武、凤翔、邠宁、振武皆出兵应接。 河东节度使王宰入朝,以货结贵幸,求以使相领宣武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八 · 唐纪六十四 唐宣宗(847年—859年在位)时期,政治局势复杂多变,朝廷内外矛盾交织。在这一时期,朝臣直言进谏的风气逐渐被淡化,但仍然有一些正直的大臣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其中,翰林学士郑颢便是一位敢于直谏的大臣。他向唐宣宗上言:“周墀以直言入相,亦以直言罢相。” 这段话表明了周墀因敢于直言而被升任宰相,同时也因直言而罢相。唐宣宗听后深为感动,并有所觉悟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八 · 唐纪六十四 八月,乙酉,改长乐州为威州。河、陇老幼千馀人诣阙,己丑,上御延喜门楼见之,欢呼舞跃,解胡服,袭冠带,观者皆呼万岁。诏“募百姓垦辟三州、七关土田,五年不租税,自今京城罪人应配流者皆配十处。四道将吏能于镇戍之地为营田者,官给牛及种粮,温池盐利可赡边陲,委度支制置。其三州、七关镇戍之卒,皆倍给衣粮,仍二年一代。道路建置堡栅,有商旅往来贩易及戍卒子弟通传家信
【注】卢龙节度使张直方,暴戾残忍,喜欢游猎。军中将领准备发动叛乱,直方知道后,谎称要去打猎,于是带领全家逃回京城。军中推举牙将周纟林为留后,直方到京城后,被任为金吾大将军。 甲戌,追赠顺宗谥号叫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宪宗谥号叫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同时修改了神主的题字。 己未,崖州司户李德裕去世。 山南西道节度使郑涯上奏请求夺取扶州。 【赏析】本诗是一篇纪事性质的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