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 卷二百五十九 · 唐纪七十五

起玄黓困敦,尽阏逢摄提格,凡三年。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上之中景福元年(壬子,公元八九二年)
春,正月,丙寅,赦天下,改元。
凤翔李茂贞、静难王行瑜、镇国韩建、同州王行约、秦州李茂庄五节度使上言:杨守亮容匿叛臣复恭,请出军讨之,乞加茂贞山南西道诏讨使。朝议以茂贞得山南,不可复制,下诏和解之,皆不听。
王镕、李匡威合兵十余万攻尧山,李克用遣其将李嗣勋击之,大破幽、镇兵,斩获三万。
杨行密谓诸将曰:“孙儒之众十倍于我,吾战数不利,欲退保铜官,何如?”刘威、李神福曰:“儒扫地远来,利在速战。宜屯据险要,坚壁清野以老其师,时出轻骑抄其馈饷,夺其俘掠。彼前不得战,退无资粮,可坐擒也。”戴友规曰:“儒与我相持数年,胜负略相当。今悉众致死于我,我若望风弃城,正堕其计。淮南士民从公渡江及自儒来降者甚,公宜遣将先护送归淮南,使复生业,儒军闻淮南安堵,皆有思归之心,人心既摇,安得不败!”行密悦,从之。友规,庐州人也。
威戎节度使杨晟与杨守亮等约攻王建,二月,丁丑,晟出兵掠新繁、汉州之境,使其将吕尧将兵二千会杨守厚攻梓州;建遣行营都指挥使李简击尧,斩之。
戊寅,硃全忠出兵击硃瑄,遣其子友裕将兵前行,军于斗门。
李茂贞、王行瑜擅举兵击兴元。茂贞表求招讨使不已,遗杜让能、西门君遂书,陵蔑朝廷。上意不能容,御延英,召宰相、谏官议之。时宦官有阴与二镇相表里者,宰相相顾不敢言,上不悦。给事中牛徽曰:“先朝多难,茂贞诚有翼卫之功;诸杨阻兵,亟出攻讨,其志亦在疾恶,但不当不俟诏命耳。比闻兵过山南,杀伤至多。陛下倘不以招讨使授之,使用国法约束,则山南之民尽矣。”上曰:“此言是也。”乃以茂贞为山南西道招讨使。
甲申,硃全忠至卫南,硃瑄将步骑万人袭斗门,硃友裕弃营走,瑄据其营。全忠不知,乙酉,引兵趣斗门,至者皆为郓人所杀。全忠退军瓠河,丁亥,瑄击全忠,大破之,全忠走。张归厚于后力战,全忠仅免,副使李璠等皆死。
硃全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九·唐纪七十五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文学作品,它记录了唐朝昭宗时期的历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作品:

  1. 基本信息
  • 书名与作者:该作品的全称是《资治通鉴》,由北宋时期的史学家司马光编纂。全书共计294卷,大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 编年体史书: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其内容涵盖了从远古到五代的历史,时间跨度长达近三百年。
  • 历史背景:该书的创作背景是北宋初年的政治动荡和军事斗争,司马光在历经十年的努力后完成了这部巨著。
  • 历史价值:作为一部历史著作,《资治通鉴》不仅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还体现了作者司马光深刻的历史观和史学理念。
  1. 内容概述
  • 起止时间:《资治通鉴》以玄黓困敦(壬子)为起点,至阏逢摄提格(甲寅),覆盖了唐朝昭宗时期的三年历史。
  • 主要事件:在这段历史中,包括了唐朝的政治变迁、军事斗争、社会状况以及文化发展等多个方面。其中,昭宗时期的景福元年(壬子,公元八九二年)发生的赦天下、改元等事件尤为关键。
  1. 艺术风格
  • 详实记载: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注重细节的记录,力求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历史事件。
  • 语言风格:该书的语言通俗易懂,既有严谨的历史分析,也有生动的叙述,使得读者既能理解历史事实,又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1. 学术影响
  • 研究价值:《资治通鉴》不仅为历史学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还对现代的文学创作、哲学思考等学科领域产生了影响。
  • 教育意义: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资治通鉴》对于培养人们的国家观念、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九·唐纪七十五是一部蕴含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它不仅记录了唐朝的历史,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心声。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同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并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艺术魅力影响了无数读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