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屠维大渊献,尽重光赤奋若,凡三年。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中天福四年(己亥,公元九三九年)
春,正月,辛亥,以澶州防御使太原张从恩为枢密副使。
朔方节度使张希崇卒,羌胡寇钞,无复畏惮。甲寅,以义成节度使冯晖为朔方节度使。党项酋长拓跋彦超最为强大,晖至,彦超入贺,晖厚遇之,因为于城中治第,丰其服玩,留之不遣,封内遂安。
唐群臣江王知证等累表请唐主复姓李,立唐宗庙,乙丑,唐主许之。群臣又请上尊号,唐主曰:“尊号虚美,且非古。”遂不受。其后子孙皆踵其法,不受尊号,又不以外戚辅政,宦者不得预事,皆他国所不及也。
二月,乙亥,改太祖庙号曰义祖。己卯,唐主为李氏考妣发哀,与皇后斩衰居庐,如初丧礼,朝夕临凡五十四日。江王知证、饶王知谔请亦服斩衰;不许。李建勋之妻广德长公主假衰绖,入哭尽哀,如父母之丧。
辛巳,诏国事委齐王璟详决,惟军旅以闻。庚寅,唐主更名昪。诏百官议二祚合享礼。辛卯,宋齐丘等议以义祖居七室之东。唐主命居高祖于西室,太宗次之,义祖又次之,皆为不祧之主。群臣言:“义祖诸侯,不宜与高祖、太宗同享,请于太庙正殿后别建庙祀之。”帝曰:“吾自幼托身义祖,向非义祖有功于吴,朕安能启此中兴之业?”群臣乃不敢言。唐主欲祖吴王恪,或曰:“恪诛死,不若祖郑王无懿。”唐主命有司考二王苗裔,以吴王孙祎有功,祎子岘为宰相,遂祖吴王,云自岘五世至父荣。其名率皆有司所撰。唐主又以历十九帝、三百年,疑十世太少。有司曰:“三十年为世,陛下生于文德,已五十年矣。”遂从之。
卢损至福州,闽主称疾不见,命弟继恭主之。遗其礼部员外郎郑元弼奉继恭表随损入贡。闽主不礼于损,有士人林省邹私谓损曰:“吾主不事其君,不爱其亲,不恤其民,不敬其神,不睦其邻,不礼其宾,其能久乎!余将僧服而北逃,会相见于上国耳。”
三月,庚戌,唐主追尊吴王恪为定宗孝静皇帝,自曾祖以下皆追尊庙号及谥。
己未,诏归德节度使刘知远、忠武节度使杜重威并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八十二 · 后晋纪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历史书籍,并非单一的作品。该文献共294卷,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开始,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结束。该书以其严谨的史料考证、详实的历史记载和深刻的历史分析而著称,对后世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将详细介绍《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内容特点:《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编年史,其内容涉及了从战国到五代时期的各个重要历史事件。全书采用编年的形式,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重要事件。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还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历史的规律和趋势。
《资治通鉴》的编纂背景及其意义:司马光在编纂这部书的时候,正值北宋中期。当时,宋朝已经经历了多次战争和改革,国力相对强盛。司马光希望通过《资治通鉴》这样的史书,为后来的统治者提供借鉴,帮助他们更好地治理国家,避免历史的重蹈覆辙。此外,《资治通鉴》也反映了北宋时期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迁,为研究这一时期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资治通鉴》的学术价值:作为一部历史著作,《资治通鉴》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政治学价值。《资治通鉴》通过对历史的细致梳理,展现了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使读者能够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同时,它也为历史学家提供了研究历史问题的新视角和方法。
《资治通鉴》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深刻意义的古代历史著作。它不仅是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全面总结,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研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