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八十四 · 后晋纪五

起阏逢执徐二月,尽旃蒙大荒落七月,凡一年有奇。
齐王中开运元年(甲辰,公元九四四年)
二月,甲辰朔,命前保义节度使石赟守麻家口,前威胜节度使何重建守杨刘镇,护圣都指挥使白再荣守马家口,西京留守安彦威守河阳。未几,周儒引契丹将麻答自马家口济河,营于东岸,攻郓州北津以应杨光远。麻答,契丹主之从弟也。乙巳,遣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义成节度使李守贞、神武统军皇甫遇、陈州防御使梁汉璋、怀州刺史薛怀让将兵万人,缘河水陆俱进。守贞,河阳;汉璋,应州;怀让,太原人也。
丙午,契丹围高行周、符彦卿及先锋指挥使石公霸于戚城。先是景延广令诸将分地而守,无得相救。行周等告急,延广徐白帝,帝自将救之。契丹解去,三将泣诉救兵之缓,几不免。
戊申,李守贞等至马家口。契丹遣步卒万人筑垒,散骑兵于其外,馀兵数万屯河西,船数十艘渡兵,未已,晋兵薄之,契丹骑兵退走,晋兵进攻其垒,拔之。契丹大败,乘马赴河溺死者数千人,俘斩亦数千人。河西之兵恸哭而去,由是不敢复东。辛亥,定难节度使李彝殷奏将兵四万自麟州济河,侵契丹之境。壬子,以彝殷为契丹西南面招讨使。初,契丹主得贝州、博州,皆抚尉其人,或拜官赐服章。及败于戚城及马家口,忿恚,所得民,皆杀之,得军士,燔炙之。由是晋人愤怒,戮力争奋。
杨光远将青州兵欲西会契丹。戊午,诏石赟分兵屯郓州以备之。诏刘知远将部兵自土门出恒州击契丹,又诏会杜威、马全节于邢州。知远引兵屯乐平不进。
帝居丧期年,即于宫中奏细声女乐。及出师,常令左右奏三弦琵琶,和以羌笛,击鼓歌舞,曰:“此非乐也。”庚申,百官表请听乐,诏不许。
壬戌,杨光远围棣州,刺史李琼出兵击败之,光远烧营走还青州。癸亥,以前威胜节度使何重建为东面马步都部署,将兵屯郓州。
阶、成义军指挥使王君怀帅所部千馀人叛降蜀,请为乡导以取阶、成。甲子,蜀人攻阶州。
契丹伪弃元城去,伏精骑于古顿丘城,以俟晋军与恒、定之兵合而击之。鄴都留守张从恩屡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四·后晋纪五》是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所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后晋时期的史事。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史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研究宋代历史及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文献。以下是对该文学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与成书背景:该书由司马光主持编纂,胡三省为之音注。司马光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他的一生几乎都致力于历史的编纂和整理工作。而《资治通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的编年体史书,其成书过程历时19年,最终完成于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全书共294卷,涵盖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中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跨度达3000多年,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是一部具有极高史学价值的典籍。

  2. 主要内容:《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四·后晋纪五》主要记载了后晋初年的史事,包括齐王开运元年(甲辰,公元944年)二月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和人物活动。在这一卷中,司马光详细记录了前保义节度使石赟、前威胜节度使何重建以及护圣都指挥使白再荣等人在杨刘镇、马家口以及河阳等地的守备情况和战争动态。这些记载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状况,也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结构和军事战略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 历史意义: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后晋时期历史的全面梳理,也是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次总结。通过对这一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的深入剖析,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及其内在逻辑。此外,《资治通鉴》还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文化遗产保存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世学者研究的宝贵资源。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四·后晋纪五》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后晋初期历史的记载,它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通过阅读这部作品,人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一段段鲜活的历史故事,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为今天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