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况异忧乐,高怀同古今。
共承明主惠,不愧昔贤心。
把酒山月白,弄琴江水深。
永言白雪调,千载有馀音。
舟中杂兴
介绍
。
《舟中杂兴》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如下:
江面风生浪拍堤,柳条轻拂水波微。
闲来无事登高望,远近山川尽入目。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在船上的所见所感。首先,“江面风生浪拍堤”一句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动态的画面:风吹动水面,掀起层层巨浪,在沙滩上拍打而来。这既表现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色,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激荡与动荡。
接着,“柳条轻拂水波微”这一句则转而描绘静态的景物细节。“柳条轻拂”,生动地表现出风中的柔美和生机;“水波微”,则进一步衬托出江面的宁静和平静。这种动静结合的画面,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艺术美感,也反映了作者在舟中所感受到的心
相关推荐
诗句释义 1 旅况异忧乐,高怀同古今。 - “旅况”:旅行时的状态或环境。 - “忧乐”:指心情的喜怒哀乐。 - “高怀”:高尚的胸怀、志向。 - “同古今”:与古代和现代都无异,表示心境宽广。 2. 共承明主惠,不愧昔贤心。 - “明主”:英明的君主。 - “惠”:恩惠、好处。 - “昔贤”:过去的贤人。 - “不愧”:无愧于心,意为没有辜负过去贤人的心意。 3. 把酒山月白,弄琴江水深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1) “舟中杂兴”是题目,点明写作内容,即作者在船上的即兴之作,因此诗的第一句就是全诗的总纲。第二句“烟销江水长”描写了船行途中的所见。第三句“佳人爱绿水”,写船行途中所见之人,也就是船上的人。第四句“渔父咏沧浪”写船上的人所唱之曲。第五句“远雁云边下”写天上的雁群飞过。第六句“芳荪露里香”写岸上之花香。最后一句“舟行意自豁”
【解析】 (1)“古渡下斜日,孤烟生远村”:古桥边斜阳西下,远处的村庄升起一缕缕炊烟。此句写出了一幅黄昏时分、江边小村晚归图,表达了诗人羁旅之思和游子乡愁。“古渡”指的是古老的渡口,“下斜曰”描绘了夕阳西沉的景象,渲染出一种宁静、幽深的氛围。“孤烟生远村”中的“孤烟”形象地勾勒出了一幅江边村落的晚归图景,营造出一种静中有动、动中寓情的艺术效果。 (2)“人家住江口,潮水到柴门”:江边的农家人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手法及情感,一般考核“感情类题目”和“手法”类题目,命题的主题是“概括内容要点、赏析观点立场、探讨手法特点”,作答时要紧扣问题,找到与问题的契合点,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角度分析即可。 (1)
【注释】 1、估客 :指商人或长途贩运的旅客。 2、征夫 :指远行的士兵或差役。 3、燕飞村落曙,花发驿亭春 :指春天来临的时候,燕子飞向村寨,花儿开放在驿站亭子里。 4、扁舟过此频:经常乘船经过这里。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任淮南小吏期间。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首联“河堤芳草径,淮浦绿杨津”,描绘了一幅春日里淮河两岸的美丽景色; 颔联“估客多吴语,征夫半楚人”,写出了当地人民的语言和风俗;
【注释】 1. 杂兴:即兴诗。 2. 二月春雨晴,交交桑扈鸣:指二月的春雨停后,桑树上的鸟叫得热闹。 3. 妇人林下馌:妇女在树林下面喂蚕。 4. 田叟野中耕:农民在郊外耕田。 5. 木绵发:指棉絮发芽了。 6. 东皋有别墅:东边的山坞上有一座别墅。 7. 怅望独含情:独自怅然地凝望着。 【赏析】 这是一首写农村景色的杂兴诗。首二句点明时令,写二月春雨过后,桑树上的鸟声嘈杂;三
【注】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写舟行途中的所见所感。 迢递长河路:形容黄河的漫长和曲折。迢递:遥远的样子。长河:黄河,又称“天河”,源出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的西南侧,流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省(自治区)。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黄河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微茫泗水亭:泗水亭是古代泗水县的治所所在地
诗句翻译: 1. 悠悠去淮甸,望望涉河津。 译文:我缓缓地离去淮甸,远远地望着渡过河流的地方。 2. 不惜寻芳草,其如思远人。 译文:我不吝啬寻找那些芳香的花草,但思念远方的人却如此难以割舍。 3. 钟声长乐晓,柳色上林春。 译文:清晨的长乐宫中响起悠扬的钟声,春天的上林苑中柳树绿意盎然。 4. 须信班生策,非关卫霍亲。 译文:这必定是像班超那样的良策,而不是卫青和霍去病那样因家族关系而得宠。
舟中杂兴 《全唐诗》卷四八五 古道长河外,邮亭落照边。 登高极分野,眺迥出风烟。 独树边淮海,孤鸿入楚天。 圯桥有遗迹,倍此忆前贤。 注释: 1.古道长河外:古道,指古时的道路。长河,指黄河。古道长河外,意思是说在黄河南岸的道路上。 2.邮亭落照边:邮亭,驿站,古代传递公文的处所。落照,夕阳西下的景象。邮亭落照边,意思是说在夕阳西下的地方有一个小驿站。 3.登高极分野:登高,指登上高处。极,到达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所作,描写了诗人在舟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 首句“隔河见墟落,桑柘满平川。”诗人隔着河水看到远处的村庄和农田,桑树和柘树覆盖了整个平原。这里的“见”表示看见,而“墟落”指废弃的村落或城镇,"桑柘"则是指桑和柘树。 接下来的两句“牛卧春田雨,人喧晚渡烟。”描述了田野上耕牛休息的情景和傍晚人们渡河时的热闹气氛。这里的“春田雨”指的是春天的田野上的细雨
【译文】 春天三月离开白下,千里迢迢来到蓟门。我独自面对春风饮酒,不时听到幽鸟鸣叫。山峦环抱邹国旧地,道路通向济州古城。谁知有凌云壮志之人,他重来两京吟哦赋诗。 【注释】 三春白下别:指春季初到白下(今江苏南京市)。 蓟门行:蓟县在今北京西南。 独对东风酌:意思是独自一人对着春风举杯畅饮。 时闻幽鸟鸣:时常能听到幽深的鸟儿鸣叫。 山回邹子国:指山峦环绕着邹城旧地。邹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
舟中杂兴 平原带远畴,古道夹长楸。 云气来芒砀,天文接斗牛。 山临旷野出,河入大荒流。 荡浩平生志,从兹万里游。 注释:平原:指宽阔的平原地带。 远畴:远处的田地。 古道:指古老的道路。 夹:夹在两物之间。 芒砀:形容云气的样子。 天文学术语,斗是北斗星,牛是牵牛星。 山陵:山峦。 旷野:空旷的原野。 大荒:指广阔的沙漠或荒凉的原野。 荡浩:形容胸怀开阔、志向远大的气势。 平生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和提示信息分析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舟中杂兴”:在船中吟诵的杂感诗。 “故国遍芳草,高台多大风”:故乡到处是芳草,高高的楼台上风势很大。 “河山千古在,登眺几人同”:河山千载依然存在,但登高远望的人却很少啊! “野泽鸣山雉,荒陂起塞鸿”:野外沼泽里山鸡在鸣叫
【注】墟里:指农村。 郁相望:互相望见,形容村落众多。 荜(bì)门:用草和土搭建的门。这里指简陋的门户。 大泽:即大泽乡,在今山东菏泽县东北。 维舟:系着的船。远村:遥远的村庄。 秀:茂盛。 烟火:指炊烟,这里比喻农舍中的灯火。 赖有同袍者: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幽怀:深藏不露的情怀。 共言:一起谈心。 【赏析】 《乐府诗集》中共有四首《杂兴》,这是其中一首。诗中通过描写一个渔父与友人相遇
【注释】 1. 山海:泛指山川。包举:包括,包含。齐国:春秋时的诸侯国,即今天的山东一带。 2. 龟蒙:古地名,今属山东省。 3. 济流:黄河的支流。 4. 岱岳:泰山。齐天:指登泰山之巅。 5. 野树:指山野中的树木。春云合:春天的云雾与野树相融合。州城晓雾连:州城的早晨的云雾连接。州城,指现在的山东省济南。 6. 胜游:美好的游历。方:才。至此,在这里。 7. 乘兴:乘着兴致。未言旋
【注释】 邹峄:邹山和峄山,皆在今山东省曲阜市一带。齐博士:指春秋时期齐国的太史子高,他精通经术、历史,为鲁国博士。习礼鲁诸生:指孔子弟子中以习礼著称的颜回、曾参、子贡等。阙里:即孔府,孔子故居,在山东曲阜城中。金石:指孔子及其弟子所编的《五经》。 【译文】 夕阳西下时望邹山与峄山,面对清风更加感慨万千。 精通经术齐朝太史子高,习礼鲁地儒生曾参、子贡。 傍晚鸟儿投落在空城壁垒上
【注释】 邹:指邹国。邹国在今山东邹县一带。孔氏:《论语》中孔子的弟子,有孔门七十二贤之称,后泛称儒学。齐石语:即《论语》中的“子路问政”一段,子路问怎样做官才算是好官,孔子说:“其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齐人把这句话当作一句格言来看待。狂窜鲁连书:即《战国策·齐策四》中的“鲁仲连义不帝秦”一事,鲁仲连认为,秦王虽然强大,但并不值得尊敬,因为秦国的国君是暴君,他不能为人民作主
诗句翻译与注释: 1. 旷野杳无际,孤舟齐鲁间。 - “旷野”指广阔的原野,“无际”表示无边无际。 - “孤舟”指的是孤独的小船。 - “齐鲁”是中国的两个地名,位于山东省。 2. 河流东下险,天气北来寒。 - “河流”指的是河流。 - “东下”表示向东流去。 - “险”表示危险或困难。 - “北来”表示来自北方。 - “天气北来寒”意味着从北方来的天气很冷。 3. 古道苍烟迥,长亭落照闲。 -
舟中杂兴 草色连远近,人烟时有无。 河翻暮雨急,山入海天孤。 远道凭知已,安居愧役夫。 棹歌何处发,清思绕江湖。 译文: 草色映照在远处与近处,行人稀少或常有。 河流上暮雨翻涌,山峦进入海天之间显得孤独。 遥远路程中只有知己相依为命,安居乐业却愧对辛苦的劳夫。 船歌从哪里传来?思绪如同江水环绕着江湖。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江南水乡图。诗中的“草色”和“人烟”
诗句释义 1 官亭柳色新: 描述的是春天来临,官亭边的柳树开始发芽,颜色变得鲜嫩。 2. 客里度青春: 指的是在异乡过客的生活中度过了自己的青年时光。 3. 风雨孤舟夜: 描绘了夜晚独自乘坐小舟经历风雨的情景。 4. 江湖远路人: 表达了自己与远方的亲人或友人相隔遥远,难以相见的情感。 5. 明时叹才薄: 感叹在当今这个时代,才华得不到应有的赏识和重视。 6. 旧业忆家贫:
【注释】 淄渑:淄水和渑水,泛指山东一带。即墨:古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平度市东南。济郓:济水和郓水,也泛指山东一带。东阿:古县名,在今山东省阳谷县东北。海上人:这里指山东一带的人。桑中女:女子采桑的地方。善歌:善于唱歌。卖丝:卖线或丝线。趋:赶集。驱犊:赶着小羊羔。春坡:山冈。几度:多少次。仙跸(bì):帝王出行时仪仗队中的马匹的行列,因驾以玉辔,故称。观风:观赏风景。过:经过。 【赏析】
诗句释义: 1. 击筑间鸣筝 - 在船中敲打筑乐器的同时,旁边的人弹奏筝。"间"意为同时进行,"鸣筝"指弹奏筝。 2. 家家歌吹声 - 每家每户都传来欢快的歌声和吹奏乐器的声音。"歌"和"吹"分别指唱歌和吹奏乐器。 3. 淳于为赘婿 - 淳于是某个人的赘婿,即妻子嫁给别人后所生的孩子。 4. 方朔是狂生 - 方朔被比作一个性格豪放不羁的人。"狂生"通常用来形容行为举止不受约束的人。 5.
【注释】 戍:古代驻兵之地,此指古时的边关。深:幽暗。夕阴:傍晚的阴影。人烟:人烟,即人家炊烟。榆林:地名。弥惬(mi qiè):十分惬意。游心:游览的兴趣。 【译文】 古时戍边的营垒里暮云浓密,飞沙扬起傍晚的阴霾。人烟迷离草泽间,客行出榆林路旁。夕阳落山野兽归林,风高火旺野鸟归巢。前途未定仍觉壮游心,满怀豪情自可慰。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旅途见闻和感受的诗篇。全诗从日落写到月升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贬谪江陵时,是作者自叙旅途生活的杂感。 首联写舟中之景:漫漫长路渺茫无边,悠悠行思牵动心弦。 次联写旅途中的思念之情:家中贫困,怜弟年幼;路途遥远,忆念亲人的慈爱。 三联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独雁何时能到,孤舟已行日久。 尾联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永远怀念远在异地的母亲,还吟咏着《陟岵》这首诗篇。 全诗以旅途为背景,借物抒情,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舟中杂兴 四野望不尽,双鸥飞自闲。 沧溟沦碣石,落日照榆关。 远屿烟波黯,孤城海气寒。 因之叹秦客,从此觅三山。 注释: - 四野:四周的田野或景色。 - 望不尽:看也看不完。 - 双鸥:两只海鸥。 - 沧溟:沧海。 - 沦:沉没。 - 碣石:地名,今河北省乐亭县东北。 - 落日:太阳西下。 - 榆关:指古代边塞上的关口。 - 远屿:遥远的岛屿。 - 烟波黯:云雾弥漫,水面模糊不清。 - 三山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中的第二首。此诗前四句写自己乘船出蜀,经瞿塘峡,溯长江而上,来到渝州;后四句写经过巫山,停船夜泊,听到江上猿声。 第一句“长河不可渡”是说:长江浩瀚无边,没有船只可以渡过。 第二句“三月剩狂风”是说:三月份的风刮得特别大。 第三、四句“寒日低关树,飞沙杂塞鸿”写所见所闻。寒日低垂在关口,枯树林子被风摧折,塞外飞来的黄尘和乱飞的大雁搅在一起。 第五、六句“暮声连朔漠
舟中杂兴 春天的云彩在早晨散开,海的颜色映照着蓬莱山。 枕上春水潺潺流响,窗间夜月送来月光。 我怀壮志想建功立业,探访古迹问金台之边。 却笑那些迷信符咒的愚人,高车从此可以回到故乡。 注释: 1. 春云向晓开,海色映蓬莱:春天的云彩在早晨散开,海的颜色映照着蓬莱山。 2. 枕上春流响,窗间夜月来:枕头上春水潺潺流响,窗间夜月送来月光。 3. 策勋怀玉塞,访古问金台:我怀壮志想建功立业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军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下面是逐句的释义与赏析: 第1句: 白马紫丝缰,吴钩百宝装 - 关键词:白马、紫丝缰、吴钩(古代兵器)、百宝装 - 释义:描述的是战马的装饰,即马匹被染成紫色,并装饰着精美的缰绳,以及战刀和各种武器都被精心装备起来。这显示了战士准备出征前的严肃和庄重。 - 赏析:这一画面展现了一种庄重和紧张的氛围,同时也体现了战士们的英勇和决心。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主题的理解,解答时注意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驿路南来远”,意思是说从驿站往南走很远;“都城北镇雄”,意思是京城的北面有雄伟的镇守城池;“海红初出日”,“海红”指石榴花,“初出日”是说石榴花刚一开放就露出火红的花朵,“云黑乍生风”意思是说乌云突然产生大风;“放马沙场上,开田野烧中”,意思是说在战场上放开骏马奔驰,在广阔的田间地头焚烧草木,“秦关百二险”
【注释】 1. 山海环恒岳:山海环绕着恒山。 2. 星河绕析津:银河环绕着析县的渡口。 3. 言从三殿客:在皇宫三殿当宾客。 4. 看花玉署春:在玉署(尚书省)赏花,春天来临。 5. 自惭疏钝质:自愧才能浅薄。 6. 何以答枫宸:用什么来报答天子的恩德呢? 【赏析】 此诗是诗人晚年任东都留守时所作,抒写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报效朝廷的决心。诗中以山川、宫殿、官署、花草等为题材
【注释】 1. 百折:形容河流弯曲曲折。 2. 沙河:地名,在今河南省息县西南。 3. 入淮:指流入淮河。 4. 长淮:即大河,指淮河。 5. 奈尔:奈何、如何。 6. 风浪多:风浪很大。 7. 使者官船夜须发:指夜间航行的使者乘坐的官船必须靠水边而眠,因此船上人员的头发湿着。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蔡河至沙河一段河道中,由于淮河水深流急,舟行十分艰难。诗以“百折”二字起兴,点明地点
【注】蔡河: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由北向南,流经今河南、山东、江苏三省市。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舟行途中触景生情的即兴之作。首句写“十日舟行不见山”,船已行了十天,但只见一片汪洋,不见一山;次句写“沙河多似蔡河湾”。“沙河”,大运河的一部分,从河北入淮,到山东入海,沿途经过不少地方,所以叫“蔡河”。这里说:“沙河”像“蔡河”一样弯弯曲曲,两岸都是水,没有山。第三句说:“舟人忽报安丰近”
【注释】 昨夜雨来风更颠:昨夜的风雨使江水翻腾,船只颠簸。 淮河北口且湾船:指淮河下游的入海口,因为水流湍急,故船只在此处多选择停泊,等待风平浪静。 今朝浪静张帆去:今天天气晴朗平静,可以扬帆远行。 蓬底看山不碍眠:在船篷下休息时,可以欣赏到远处的山峰,不会妨碍睡眠。 【赏析】 《舟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作品。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一字幼元,晚年自号石湖居士
注释:野色的色调是青色,还带有薄薄的山岚,水的颜色是深黑色的。 望到中都三百里,好山不断似江南。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作者乘船途中所见的景色。首句写山色,次句写水色,第三句写眺望中的中都,最后一句写远眺中的山水。诗人以“空”、“薄”形容山岚和天色,色彩明暗相间,有声有色,给人以清新之感。诗中没有直接描写山峦,但“好山”二字却使人联想到了江南一带的秀美山峦。全诗语言平实,意境深远
【注释】 1. 杂兴:即随兴所至的即兴之作。 2. 京口:指今江苏南京,古称建康,为南朝都城,在镇江北,长江北岸。丹阳:今属江苏,在长江南岸。 【赏析】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二年(公元一一六七年)。作者自江州(今江西九江)移官江东转运副使兼提点刑狱公事。这首诗是作者在舟中游览镇江时所作。前两句写行舟所见景色:两岸山色相似而曲折绵延,船儿移动也无妨。后两句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历史名城
注释: 江水的颜色如同白色的绢纱,江花的红色如同将要燃烧的样子。 长风浩荡万里,吹送木兰船远行。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景画卷,诗人在舟中看到江水的白练般的颜色和江花的鲜红欲燃的色彩,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生机。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对木兰船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