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志》者,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正统者何?蜀汉是也。僭国者何?吴、魏是也。闰运者何?晋是也。魏之不得为正统者,何也?论地则以中原为主,论理则以刘氏为主。论地不若论理,故以正统予魏者,司马光《通鉴》之误也。以正统予蜀者,紫阳《纲目》之所以为正也。《纲目》于献帝建安之末,大书「后汉昭烈皇帝章武元年」,而以吴、魏分注其下。盖以蜀为帝室之胄,在所当予:魏为篡国之贼,在所当夺。是以前则书「刘备起兵徐州讨曹操」,后则书「汉丞相诸葛亮出师伐魏」,而大义昭然揭于千古矣。夫刘氏未亡,魏未混一,魏固不得为正统;迨乎刘氏已亡,晋已混一,而晋亦不得为正统者。何也?曰:晋以臣弑君,与魏无异,而一传之后,厥祚不长,但可谓之闰运,而不可谓之正统也。至于东晋偏安,以牛易马,愈不得以正统归之。故三国之并吞于晋,犹六国之混一于秦,五代之混一于隋耳。秦不过为汉驱除,隋不过为唐驱除。前之正统,以汉为主,而秦与魏、晋不得与焉;亦犹后之正统,以唐宋为主,而宋、齐、梁、陈、隋、梁、唐、晋、汉、周俱不得与焉耳。且不特魏、晋不如汉之为正,即唐、宋亦不如汉之为正。炀帝无道,而唐代之,是已惜其不能显然如周之代商;而称唐公,加九锡,以蹈魏晋之陋辙,则得天下之正不如汉也。若夫宋以忠厚立国,又多名臣大儒出乎其间,故尚论者以正统予宋。然终宋之世,燕云十六州未入版图,其规模已逊于唐;而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天下于孤儿寡妇之手,则得天下之正亦不如汉也。唐、宋且不如汉,而何论魏、晋哉?高帝以除暴秦、击楚之杀义帝者而兴,光武以诛王莽而克复旧物,昭烈以讨曹操而存汉祀于西川。祖宗之创之者正,而子孙之继之者亦正,不得但以光武之混一为正统,而谓昭烈之偏安非正统也。昭烈为正统,而刘裕、刘知远亦皆刘氏子孙,其不得为正统者,何也?曰:裕与知远之为汉苗裔,远而无徵,不若中山靖王之后,近而可考。又二刘皆以篡弑得国,故不得与昭烈并也。后唐李存勖之不得
读《三国志》法
介绍
《三国志》是陈寿所著的一部历史著作,记载了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
《三国志》不仅仅是一部史学巨作,它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学界都占有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其内容涵盖了魏、蜀、吴三个国家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期间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三国时期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相关推荐
《三国志》读法 探究正统与闰运历史哲学 1. 正统定义与历史背景 - 三国时期正统国家识别 - 司马光误判原因分析 - 蜀汉和吴魏历史地位 2. 闰运与僭国之区别 - 晋朝历史定位 - 晋朝合法性争议 - 晋朝与魏晋无异观点 3. 刘氏未亡前正统理论 - 刘备起兵与正统关系 - 汉昭烈皇帝章武元年标注 - 刘备与蜀汉联系 4. 蜀汉正统确立过程 - 紫阳纲目对正统认定 -
《读三国志法》是毛宗岗在《三国志》的批注中提到的三国时代三位历史人物的评价。以下是逐句释义: 1. 诸葛孔明:他以卓越的智慧和谋略闻名于世,其智略被赞为“智绝”。诸葛亮不仅在军事上表现出色,如七擒孟获、木牛流马等奇策,还在内政上也显示出超凡的组织与规划能力。他的治国理念,如谨慎而坚定的用人策略,也体现了他对政治艺术的深刻理解。他的一生,无论是在草庐中隐居,还是在乱世中辅佐刘备建立蜀汉
``` 读《三国志》法 三国之有三绝,固已。然吾自三绝而外,更遍观乎三国之前、三国之后,问有运筹帷幄,如徐庶、庞统者乎?问有行军用兵,如周瑜、陆逊、司马懿者乎?问有料人料事,如郭嘉、程昱、荀彧、贾诩、步骘、虞翻、顾雍、张昭者乎?问有武功将略迈等越伦,如张飞、赵云、黄忠、严颜、张辽、徐晃、徐盛、朱桓者乎?问有冲锋陷阵骁锐莫当,如马超、马岱、关兴、张苞、许褚、典韦、张合、夏侯惇、黄盖、周泰、甘宁
《三国演义》是明代罗贯中创作的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这部作品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通过描写魏、蜀、吴三国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展现了这个时代的英雄人物和壮丽的战争场面。 以下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及其译文: 1. 读《三国志》法:《三国志》是一部记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书籍。作者通过详细地叙述了这一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 2. 《三国》一书,乃文章之最妙者
《三国志》逐句释义与译文 诗句 读《三国志》法: 若论三国开基之主,人尽知为刘备、孙权、曹操也,而不知其间各有不同。备与操皆自我身而创业,而孙权则籍父兄之力,其不同者一。 译文 - 如果谈论三国时期开国君主的话,人们普遍认为是刘备、孙权和曹操,但是并不知道他们各有不同。刘备和曹操都是靠自己的创业,而孙权则是依靠父兄的力量,他们之间的区别有一处。 注释 - 刘备 (Bì Jiān)
《三国志》读法 从董卓到司马炎,三国故事串联历史脉络 1. 董卓乱国与何进召外兵背景解析 - 董卓之乱及何进行动影响 - 十常侍专政与诸侯割据局面 - 黄巾起义与草泽英雄兴起 2. 刘备初起与诸镇角立关系 - 刘备初期活动与地理位置 - 诸镇角立对刘备成长作用 - 董卓乱后诸侯势力重组 3. 三国分合与桓灵帝时期 - 曹魏、蜀汉、东吴三分局面 - 桓、灵二帝治理下政治腐败 -
《读《三国志》法》 《三国》一书,有巧收幻结之妙。设令魏而为蜀所并,此人心之所甚愿也。设令蜀亡而魏得一统,此人心之所大不平也。乃彼苍之意,不从人心所甚愿,而亦不出于人心之所大不平,特假手于晋以一之,此造物者之幻也。然天既不祚汉,又不予魏,则何不假手于吴,而必假手于晋乎?曰:魏固汉贼也,吴尝害关公,夺荆州,助魏以攻蜀,则亦汉贼也。若晋之夺魏,有似乎为汉报雠也者,则与其一之以吴,无宁一之以晋也
《三国》一书,有以宾衬主之妙。《三国志》法,读《三国志》之法,先从诗起。 桃园其主也,黄巾其宾也。 中山靖王之后,鲁恭王之后,各镇诸侯是何人,刘备将遇诸葛亮,先遇司马徽诸人,诸葛亮历事两朝,又又有徐庶、庞统。赵云先事公孙瓒,黄忠先事韩玄,马超先事张鲁,法正、严颜先事刘璋,而后皆归刘备:备其主也,公孙瓒、韩玄、张鲁、刘璋是宾也。 太史慈先事刘繇,后归孙策,甘宁先事黄祖,后归孙权,张辽先事吕布
诗句: 读《三国志》法 译文: 研究《三国志》的方法。 注释: 1. 《三国志》:中国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的历史著作,由西晋人陈寿所撰,记述了魏、蜀、吴三国的兴亡。 2. 法:这里指方法或者方式。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三国志》的阅读和研究,提出了一个关于历史写作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诗中以“树同是树”为例,形象地比喻了同一事物在不同情况下可能展现出的不同面貌和特性。同样,在描述历史人物、事件时
读《三国志》法 《三国》一书,有星移斗转、雨覆风翻之妙。杜少陵诗曰:「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成苍狗。」此言世事之不可测也。《三国》之文,亦犹是尔。本是何进谋诛宦官,却弄出宦官杀何进,则一变;本是吕布助丁原,却弄出吕布杀丁原,则一变;本是董卓结吕布,却弄出吕布杀董卓,则一变;本是陈宫释曹操,却弄出陈宫欲杀曹操,则一变;陈宫未杀曹操,反弄出曹操杀陈官,则一变;本是王允不赦傕、汜,却弄出傕、汜杀王允
《赤壁赋》 《赤壁赋》描绘了一个英雄豪杰的悲壮画面,通过作者苏轼自己的亲身经历,反映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变迁。诗中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写,展现了英勇无畏、智勇双全的英雄气概和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和无奈之情。整首诗语言精炼、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译文: 赤壁之战惊心动魄,英雄豪杰尽展豪情。 英勇善战,智勇双全,不惧生死,誓死抗争到底
诗句 读《三国志》法 《三国》一书,有浪后波纹、雨后霢霢之妙。凡文之奇者,文前必有先声,文后亦必有馀势。如董卓之后,又有从贼以继之;黄巾之后,又有馀党以衍之;昭烈三顾草庐之后,又有刘琦三请诸葛一段文字以映带之;武侯出师一段大文之后,又有姜维伐魏一段文字以荡漾之是也。诸如此类,皆他书中所未有。 译文 阅读《三国志》的方法,就像欣赏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这部作品中
诗句:读《三国志》法 译文:学习《三国志》的方法。 关键词:读、三国志、方法 注释:《三国志》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为元代的罗贯中。本书主要记载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通过生动的叙述,展现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读《三国志》法"是指学习《三国志》的方法,即通过阅读《三国志》,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历史真相,也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人生的道理。 赏析
诗歌:读《三国志》法 先叙刘焉,早为取西川伏下一笔 - 关键词: 刘焉, 刘璋, 西川 - 注释: 《三国志》在叙述刘备的故事之前,先提及刘焉,这为后来刘璋占据西川埋下伏笔。这种叙事技巧使得读者能够预见到未来的历史发展,增加了叙事的层次感和深度。 善圃者投种于地,待时而发;善奕者下一闲著着于数十著之前,而其应在数十著之后。文章叙事之法,亦犹是已 - 关键词: 播种, 弈棋, 布局 -
诗句:读《三国志》法 译文:研究《三国志》的方法。 关键词注释:《三国志》——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由陈寿所著,记载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赏析:这句诗表明了作者对《三国志》这本书的深入研究和理解。通过对书中叙事方法的解读,作者认为《三国志》不仅仅是记录历史的文献,更是一本能够补充、调整、渲染前后文的妙品,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诗句:如吕布取曹豹之女 译文
诗句:读《三国志》法 译文:阅读《三国志》的方法/技巧。 关键词注释: - 《三国志》:这是中国历史中著名的三国时期的历史书籍,作者为北宋的陈寿。这本书详细记述了汉末至晋初这一时间段内,魏、蜀、吴三个政权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 - 读:《三国志》的方法或技巧。 赏析: 《三国志》是研究三国时期历史的宝贵资料,对于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政治格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诗句 读《三国志》法, 译文 阅读《三国志》的方法: 注释 1. 《三国志》:指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是一部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的小说。 2. 法:方法,此处指阅读这部历史小说的方法或技巧。 赏析 在阅读《三国志》时,作者强调了其独特的结构与叙事方式,这种结构与叙事方式不仅让《三国志》成为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小说,同时也体现了罗贯中对于历史的严谨态度和深刻的理解。首先
诗句: 读《三国志》法 译文: 阅读《三国志》的方法。 注释: 1. "读" - 阅读或阅读。 2. "《三国志》" - 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志,通常指《三国志》一书。 3. "法" - 方法、方式。 赏析: 这首诗是关于《三国志》的阅读方法的探讨。它指出了《三国志》在叙事结构上的独到之处,即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三国的历史事件按顺序罗列,而是通过精心的组织和编排
诗句: 读《三国志》法,读《三国》胜读《西游记》。《西游》捏造妖魔之事,诞而不经,不若《三国》实叙帝王之事,真而可考也。且《西游》好处,《三国》已皆有之。如哑泉、黑泉之类,何异子母河、落胎泉之奇。朵思大王、木鹿大王之类,何异牛魔、鹿力、金角、银角之号?伏波显圣,山神指迷之类,何异南海观音之救?只一卷汉相南征记,便抵得一部《西游记》矣。至于前而镇国寺,后而玉泉山,或目视戒刀,脱离火厄,或望空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