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公宾客皆诗酒;御寇车舆谢辔衔。
集苏轼诗联
介绍
“集苏轼诗联”是一本收录了苏东坡诗词对联作品的书籍,旨在弘扬其文学成就,并提供给读者欣赏与学习的机会。苏轼(苏东坡),北宋时期的著名文人、政治家、艺术家,以其豪放不羁的性格和丰富多彩的文学成就闻名于世。
苏轼的文学创作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影响。他的作品不仅在宋代受到高度评价,而且对中国乃至东亚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集苏轼诗联》作为一部集中展现苏轼诗歌及对联的选本,为研究苏轼的文学贡献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书中所选的诗词,既有豪放奔放的风格,也不乏对联巧妙、故事生动的作品,体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人文情怀。
苏轼的文学作品涵盖了多种文学形式,包括词、诗、文等。他的诗词中融入了丰富的情感,展现出他对自然、人生的独特见解。例如,《赤壁赋》以赤壁之战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而《江城子·密州出猎》则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反映了苏轼个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追求。
苏轼的对联作品同样令人瞩目。《集苏轼诗联》中的对联作品,如“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不仅展示了苏轼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他机智幽默的一面。这些对联巧妙地运用了双关语,使得作品既有趣又富有智慧,充分展现了苏轼的语言魅力。
苏轼的生活经历丰富多彩,这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从广州游览、佛印和尚的对联游戏,到与秦少游的婚宴对联,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苏轼的生活,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苏轼的才情和机智,也让人们在轻松愉快中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集苏轼诗联》不仅是一个展示苏轼诗文才华的宝库,也是研究宋代文化、了解苏轼个人生活和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也能体会到苏轼作为文学巨匠的人格魅力和智慧。
相关推荐
鲁公宾客皆诗酒,御寇车舆谢辔衔。 此句中“鲁公”指的是唐睿宗李旦,他喜欢与文人墨客饮酒作乐,故有“鲁公宾客皆诗酒”。鲁公的诗酒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风气,文人士大夫们常常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趣。 御寇车舆谢辔衔,御寇是指曹操(字孟德),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家。曹操的车舆上装饰着精美的马鞍和缰绳,象征着他的权势和地位。同时,他也是一位善于用兵的人
“二顷良田不难买;一庵闲地且相留。”这两句诗出自岑雨岩的《集苏轼诗联》,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和赏析: 1. 诗句原文与翻译: - 诗句原文:二顷良田不难买;一庵闲地且相留。 - 诗歌翻译:拥有两顷良田并不困难;保留一处空闲的庵子,让它与我相伴。 - 注释:良田:好的田地,指代财富或资源。难买:不易得到。闲地:空闲未利用的土地。相留:留下。 2.
【注释】: 定向:指定方向。 佳句:美好的诗句。 且邀明月伴孤斟:请明月来陪伴我孤独地喝酒。 【赏析】: 此诗首句以“得”字领起,点出诗人在秋山中偶得佳句;次句则写诗人邀请明月共饮的情景,两句皆不涉情,却意境高远,给人以无限遐想。全诗构思新奇,别具一格
【注释】 苏轼(SuShi):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号东坡居士。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被后世誉为“诗圣”。陶潜: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字元亮,后人称其为“五柳先生”,是田园派的代表人物。天下几人学杜甫:世上有几人能像杜甫那样刻苦钻研学问,学习他的诗词?定合爱陶潜:我一定会喜欢陶渊明的诗。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文学大家的崇敬之情
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析: 1. 诗句释义: - 恨无扬子一区宅:这句诗意味着诗人非常遗憾自己无法拥有像扬雄那样的宽敞宅邸。扬雄,字子云,西汉著名学者、文学家,以其宏大的学术成就和丰富的藏书而闻名。这里的“一区宅”可能指的是一个宽敞舒适的居所,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 好卧元龙百尺楼:表达了一种豪迈的情感,即希望能够像东汉名士张辽(字元龙)那样,在高楼之上安享生活。元龙,指张辽
【释义】 独自在高高的阁楼上邀请词客;立刻筑起诗歌的坛场,按照酒兵的规律布置。 【赏析】 本诗是苏轼在黄州时所作,其内容为: 独栖高阁邀词客, 旋筑诗坛按酒兵。 此诗前两句写诗人自比为“高士”,以高阁邀词客,表示自己清高绝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第三句写诗人筑坛造士,即筑坛讲学,意指自己在文学创作中要有自己的风格和主张。末联写诗人筑坛按兵,即建军备战,意指自己要像古代名将一样,为国家建功立业
注释:我曾在山下遇见化松石,但心中自有洗心经。 赏析:诗人以“化松石”自比,表达了他对名利的淡薄和超然物外的态度。而“洗心经”则表明他有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和追求,不受外界影响。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高洁的人格和对名利的不屑一顾,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态度
雪底波棱如铁甲,形容湖面被白雪覆盖,如同披着盔甲的战士。 树头初日挂铜钲,形容树枝间挂着的初升的太阳,如同挂在铜钲上一般。 注释: 雪底波棱:指的是湖面上的积雪像波浪般起伏。 铜钲:古代的一种乐器,形状像锣,因此用来形容初升的太阳。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的一首咏雪之作。他以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冬日的景色,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雪底波棱如铁甲;树头初日挂铜钲"这两句诗
诗句原文: 沉麝不烧金鸭冷;苍蝇莫乱远鸡鸣。 译文:香炉中不点燃沉香,金鸭也显得格外寒冷;请不要扰乱远方的鸡鸣声,保持宁静。 关键词解释: - 沉麝:一种名贵的香料,香味浓郁。 - 金鸭:古代的一种铜器,常用来熏香或燃烧。 - 远鸡鸣:远处传来的鸡叫声。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安静生活的向往。诗中的沉麝象征着珍贵的香气,而金鸭则代表了宁静的生活状态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不独清心能省事;应须极贵又长生”是要求考生结合具体内容赏析诗句。“集苏轼诗联”,说明这是苏轼的诗。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是北宋中期杰出的文学家,在诗坛上享有较高的声誉。他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诗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疾苦
“肉芝烹熟石芝老;蟹眼已过鱼眼生”这句诗出自清代诗人岑雨岩的古诗《集苏轼诗联》,全诗内容如下: 肉芝烹熟石芝老,蟹眼已过鱼眼生。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反衬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两种不同食材的变化过程,形象地传达了时间的流转和事物的变迁。诗句通过对肉芝、石芝和蟹眼、鱼眼等具体物象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界变化深刻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感悟力。同时,通过使用押韵的方式,使得诗歌在朗读时更加悦耳动听
【译文】 在湖中捕鱼,水波荡漾,激起层层浪花。端起酒杯,举目四顾,只见座上的烛光摇曳生辉。 【注释】 擘(bò):劈开。 取:动词,取得。 香:香气。 赏析: 苏轼是北宋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擅写山水田园景物,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通过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来抒发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之情
注释:乱山之间,翠绿的树木倒映在清澈的水流中,让人感觉衣衫变得沉重。古殿之中,人们虔诚地朝拜真神,衣袖沾满香气。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古代寺庙景象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将乱山、水、古殿、真神等元素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宁静而庄重的画面。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宗教和文化的敬畏之情
【注释】 “仁寿桥”是北宋名臣、诗人王安石的故居。这里用它来比喻苏轼的家。 丝纶:皇帝诏书。 联:对偶词,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一种形式。 【赏析】 这是苏轼的一首咏物诗。作者在赞美了王安石的家后,又巧妙地运用了“仁寿桥”作为比喻,进一步赞颂了苏轼的家。 开头两句,点明地点。丝纶阁和仁寿桥都是王安石的故居,这里用以代称。“文章静”与“日月长”相对。 “文章静”指读书时心无杂念,专心致志,不慌不忙
这首诗的格式是七言联律诗,每句七个字,共四句。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瓦屋寒堆春后雪;焦坑闲试雨前茶。 注释: - 瓦屋:指简陋的小屋,形容简朴的生活。 - 寒堆:冷清,寂寞的意思。 - 春后雪:春天过后的雪,暗示着春天的结束和冬天的来临。 - 焦坑:一种烧制瓷器的地方,也常用来指代陶瓷工艺。 - 闲试:闲暇中尝试。 - 雨前茶:在下雨之前泡制的茶,意味着等待时机的到来。 译文:
天遣君来破吾愿;雪知我出已全消。 【解析】: 1. 诗歌解读:此联通过天意与自然的互动表达了一种超脱和豁达的哲学态度,反映了诗人面对命运挑战时的从容不迫。 2. 关键词注释: - “天遣君来破吾愿”:这里的“天遣”意味着天命或天意的安排,而“君来破吾愿”则表达了在某种外部力量(如命运)的干预下,个人的愿望或许无法完全实现。 - “雪知我出已全消”
【注释】 山林:指隐士的居处。喧阗:喧闹,形容车马声嘈杂。 【赏析】 此诗是诗人为怀念苏轼所作,苏轼于宋神宗元豐五年(西元一〇八二年)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后移汝州(今河南平顶山)。此诗写诗人对苏轼的思念,表达了作者虽身在尘世,而心向往之,如梦如幻,恍若隔世的心境。全诗意境高远,语言清新自然,含蓄隽永,耐人玩味
露布:古代用以发布军事命令的文告。玉关塞:即玉门关,古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北,为通往西域的要道。露布朝驰玉关塞:指朝廷下达紧急军令,要迅速出征。 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诏,也作“诏”。缕金笺:用金丝织成的纸,多用作诏书。行捧缕金笺:指诏书已写好并已派人送去。 赏析:此诗是作者应召赴阙途中,于驿亭中所作。全诗四句二十字,语言简练,意境阔大。首句写急行军,次句写诏书已经写好,第三句写诏书已发出
注释: 我的小诗如同精致的点缬,祝君长寿似江河之水滚滚向前。 点缬:一种用彩线、丝线、金银等在布上缀出花纹的工艺。这里用来比喻诗句。 眉寿:指人的寿命很长。这里用作祝愿语。 增川:指江河之水滚滚向前,喻人年寿无疆。 赏析: 这是一首祝贺友人长寿的诗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同时寄寓了诗人对友人美好未来的美好祝愿。全诗押韵,节奏明快,语言优美,富有生活气息
翠袖卷纱红映肉,短檠照字细如毛。 注释:袖子是绿色的(或红色),卷起纱袖映衬出白皙的皮肤。灯光微弱,照亮了文字,字迹纤细如同头发般。 赏析: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女子读书的画面。首句“翠袖卷纱红映肉”形象地描绘了女子卷起绿色或红色的袖子,映衬出白皙的皮肤。第二句“短檠照字细如毛”则描绘了女子在微弱的灯光下,字迹纤细如同头发般,展现了女子勤奋学习的情景。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
【注释】: 1. 庾信:南北朝时北朝人,后入北周为官,曾写诗描写过“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但被讥为“学步邯郸”。这里用其典。2. 刘章:南朝宋人,曾以解牛见称,因与牛有缘,故名“牛郎”。3. “应成”句:指诗人的诗作应当是“庾信吟枯柳”的风格。“吟枯柳”出自庾信《枯树歌》:“寒风中夜起,先影扫苍苔。枯木几多枝,犹自鸟飞来。”4. “谁信”句:指诗人的诗作应当能解开刘章所不解之谜。5.
【注释】 集苏轼诗联:指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次韵孔文处守岁日》一诗中的“文母忧勤初化俗;汉皇慈俭不开边。”。 【译文】 母亲(即文母)的忧虑辛勤,才使风俗淳朴;汉武帝的仁爱和节约,才没有发动战争。 【赏析】 这是一副对仗工整、意境优美的咏史名联。上下句分别从两个方面赞美了汉代两位皇帝(汉武帝、文母)的政绩。 上联“文母忧勤初化俗”赞颂的是西汉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医学家
【注释】 僧侣:佛教僧人,指僧人。香火社:指佛教中为佛祖焚香、烧纸、点烛的信徒团体。地行仙:指神仙中的一类,即在地下行走、出入自由自在的仙人。 【赏析】 这是一首集苏轼诗句的联语。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苏东坡诗才横溢,文章出众,尤善书画,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以豪放洒脱著称,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上句取自苏轼《送参寥师》“僧归何所似,烟水一僧归”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 “烦君巧说腹中事”,意思是请君多言说我心中所想的诗。“腹”字,点出诗人心中之“诗”。“烦君”二字,表明了诗人对于他人能够说出自己心中所想的诗,感到十分的欣喜;但同时又有“我心已许卿”之感,因此用“巧说”一词,既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渴望,又表现出对对方巧妙言辞的欣赏
【注释】 彭泽:指晋代陶渊明的居所,陶公自号彭泽县令。季鹰:指东晋王羲之字逸少,曾为吴兴(今浙江湖州市)郡守。真得:真正得到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是集了苏轼的诗联而成的。上句是说彭泽的陶渊明懂得琴艺,下句是说东晋的王羲之懂得水趣。两句诗都以“知”为关键字,突出其对艺术或技艺的理解与掌握。这两句话在字面意思上并无什么联系,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这两句诗其实是从不同方面来赞颂人的一种才华和境界。
注释:客梦凄凉,仿佛随风飘落在枫叶之外;归心急切,想要赶在菊花盛开之前。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外漂泊的凄凉心境和归乡的迫切心情。前两句“客梦冷随枫叶外”,诗人在外漂泊,夜深人静时常常梦见故乡,然而梦中的景象总是随着枫叶的飘落而变得模糊不清。后两句“归心要及菊花前”,诗人渴望早日回到故乡,与家人团聚,欣赏那美丽的菊花。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注释:谁能相信诗能改变造化,原来是因为自己身在人间。 赏析: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其文以豪放著称,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亦称“门下三苏”。其诗题材广阔,风格雄健,意境新奇;他善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常以诗来发表政治见解或抒发人生感慨。他的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多有题画之作和游记杂感。其散文纵横恣肆,豪放不羁;其词开豪放词风,对后世影响极大
【解析】 这是一首集句诗,全诗为苏轼《前赤壁赋》之“白日西垂,入夜则沉沉不辨天日”句意。 【答案】 诗句释义:太阳向西落去,江水向东流去;秋后景色优美,雨后山色更佳。译文大意:夕阳西下,江水东流。秋天的景色美如画,下雨之后山上的风景更美妙。注释:“入夜则沉沉不辨天日”是此诗的关键句,“沉沉”指黑夜降临,“不辨天日”指夜晚黑暗。赏析:本诗以苏轼《前赤壁赋》之“白日西垂”为题,取意于其“白日西垂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内容,把握诗歌主旨,然后对每一联进行分析,分析时注意抓住关键句,并结合全诗进行赏析。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牙颊”与“肺肝”这两个词的意思。牙颊:牙齿和颊腮;肺肝:比喻文章辞藻华丽、精雕细琢。据此可作答。 【答案】 江风海雨入牙颊;月斧云斤琢肺肝。 译文:江风吹拂着海潮的激荡,如刀似剑般地刺进了我的牙颊
这首诗是集苏轼诗联,其含义如下: - 留得一钱何足赖:"钱"在古代货币中代表价值。"留得一钱何足赖"意味着拥有一点财富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这表达了一种对物质追求的反思,强调了精神生活的重要性。 - 结为三友冷相看:"三友"可能指的是志同道合的朋友。"结为三友冷相看"意味着在艰难困苦中相互支持,共同前行。这表达了一种对友谊的重视,即使在逆境中也能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译文: -
诗句原文: 万户春风为子寿; 半瓶浊酒待君温。 译文解释: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生活细节的描绘,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万户春风为子寿",意味着千家万户都以春风的形式庆祝你的生日,表达了亲朋好友对你的深深祝福和关怀。"半瓶浊酒待君温",则描绘了一种简朴却充满情意的迎接方式,用半杯酒作为温暖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关键词注释: - 万户春风
【注释】 集苏轼诗联:这是一首集句诗。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在文坛有“文章太守”之称。 白足:僧人的脚。 禅味:禅宗的味道。禅宗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以禅宗往往讲究随缘自适,超脱物外,参禅的人要通过静坐来体验禅宗的味道。 丹经:修炼道教或佛教的典籍。道家认为,人的形体和精神是一体的,精神可以长生不老,故又称“道藏”。 妄言
【注释】 闻道:听说。竹里:竹林深处。仙村:神仙居住的村庄。 【赏析】此诗以“奇药”为引子,抒发对山中美景、仙境的向往和赞美之情。首句开门见山,点明题旨;二句用设问手法,既写出对山间奇药的向往,又暗点出山中竹里即有仙村,引出下文对仙境的描绘。全诗构思新颖,语言清新流畅
注释:我亲手栽种的几棵松树现在都低垂了,寺中的修竹却不知道门在哪里。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以写松、竹来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对官场腐败的不满。首句“手植”二字,点明是诗人亲手所种,而“今偃盖”三字,则表达了诗人对官场黑暗、世态炎凉的感叹。后一句“寺藏”二字,点出是僧人所种,而“不知门”三字,则表达了作者对官场腐败的无奈。整首诗句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及思想情感。此题要求分析“集苏轼诗联”,结合“自笑餐毡典属国;难邀骂座灌将军”这两句可知,这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作者通过咏史抒怀的形式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以及对现实统治者的不满之意。第一句“自笑餐毡典属国”,意思是我嘲笑自己像古代的匈奴人那样在毡帐里吃饭,典属国是汉武帝设置的一个官职名称,相当于汉代的“郡守”
注释: 愿随壮士斩蛟蜃:愿追随勇士们一起斩断蛟龙和蜃气楼。 要使天骄识凤麟:要让那些骄横的统治者认识凤凰麒麟。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苏轼的赞美,表达了他希望为国家效力的决心。诗中“愿随壮士斩蛟蜃”表达了他要像英勇的战士一样,斩断蛟龙和蜃气楼,保卫国家的安宁。“要使天骄识凤麟”则表明了他要让那些骄傲自大的统治者认识凤凰麒麟,明白真正的人才是国之栋梁。整首诗充满了豪情壮志
【赏析】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这首诗出自其《自题金山画像》一诗。此诗是作者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之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仕途的看法,以及对自然、人生、历史和理想的追求。诗中描绘了作者年轻时在金山游览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己年老体衰、鬓发斑白的现实感受。 万里烟波濯纨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广阔的江面上洗涤着洁白如玉的丝织物。这里的“万里烟波”形容长江的广阔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第一句,“丝纶阁下文章静”,是说在文华殿里,学士们的笔砚都静静地摆在那儿,没有一丝声响,这是写学士们潜心研究学问的场面。丝纶阁,为宋代皇帝所置的书斋,用以收藏御制诗文及大臣上疏等文字。 第二句,“鸳鹭行中笑语亲”,“鸳鹭”指鹭鸶,这里指翰林院的学士们;“行中”,指翰林院学士们经常出入的地方。 第三句,这两句的意思是:在文华殿里,学士们的笔砚都静静地摆在那儿
注释: 如我自观犹可厌:如同我自己观看,还是觉得有些讨厌。 与君到处合相亲:和你在一起,无论走到哪里,都感觉亲密无间。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他的好友李之仪(字端叔),表达了他对好友深深的友情和深厚的感情。 "如我自观犹可厌;与君到处合相亲",这是苏轼在表达他对自己生活的看法。他认为,如果他自己独自生活,可能还会感到无聊和厌烦,但是与他的朋友在一起,无论是在哪里,他都会感到亲近和舒适
【译文】 观看书籍如同得到千年的镜子,施舍给佛教徒却只留下一丈六尺的身体。 【注释】 千秋镜:指能让人看到过去、未来的书籍和文献。 丈六身:指佛家所讲的“丈六金身”,即佛像高约一丈六尺。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书籍的热爱。诗的前两句通过比喻,将书籍与历史长河和时间相联系,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历史的敬仰之情。后两句则通过对比
注释:她的红唇沾着酒,脸色显得更加美丽;绿叶成荫遮天蔽日,仿佛雨水洗涤春天的大地。 赏析:此诗描绘了一个美丽女子的形象,用“朱唇得酒晕生脸”形容其美貌,“绿叶成阴雨洗春”则描绘了她如绿叶般茂盛、生机勃勃的性格特征。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这位女子的美丽与活力
诗句:饱食不嫌溪笋瘦;拥裘来看玉梅春。 译文:吃饱了饭不嫌弃溪边的笋儿瘦,穿上皮袍来看院子里的玉梅花开。 注释:苏轼的这首《集句联》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自然美的热爱。其中,“饱食不嫌溪笋瘦”描绘了一个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而“拥裘来看玉梅春”则表达了诗人在寒冷的冬天里,依然能够欣赏到春天的到来。 赏析: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注释】 流觞:古代一种饮酒游戏,把酒放在杯中顺流而下,流到谁那里就由谁取饮。曲水:弯曲的水道。无多日:没有过多久。月夜:月光下。几:少的意思。人:参加的人。联:对偶的诗句。 【赏析】 此诗是集苏轼诗联之作。苏轼《和陶渊明<饮酒>诗》中有“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等句。这里用苏轼的原诗来对“流觞曲水”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月夜饮酒、赏花的向往之情
高士例应怜曲蘖,使君先已洗尊罍。 诗句中“高士”指高尚、有节操的人,“曲蘖”指的是幼芽,比喻新生或未成熟的事物。下联中的“使君”指地方长官,“尊罍”是指酒器,这里用来象征权力或地位的象征。此对联以自然和官场为对比,强调了志向高洁之人应当怜悯新的生命,而身居高位者则应当先行做出表率。 通过这句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追求,即希望人们能够保持一颗纯净之心,对待世间万物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然后逐句翻译并赏析,最后指出答案要点的关键词。本题中,诗句“深巷留风终夜响”意为:深长的小巷中,风声在晚上久久回荡;诗句“小轩临水为花开”意为:小屋子靠近溪流,好像在为花朵开放而努力。这两句诗都以景写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答案】 ①深巷、小轩都是诗人居处的环境
【注释】 集苏轼诗联:这是一句集苏轼诗句而成的对子,意指旧书(即书籍)不厌其烦地阅读百遍也不厌烦,而好酒应当在开怀畅饮时一笑了之。 【赏析】 “旧书不厌百回读”,这句话出自苏轼的《稼说送张琥》,意思是说读书的人对于一本旧书不感到厌倦,即使反复读一百遍也不会感到厌烦。这里,作者引用这句名言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读书的态度和看法。他认为,读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此诗是一首七言律诗,由“风”字和“花”字引发对苏轼的怀念之情。诗人以“风”、“花”为线索,抒发了对苏轼的怀念之情。 第一句的意思是:风来了,江面上的帆饱了水。第二句的意思是:春天来临了,江南的花儿也开放了。 【答案】 译文: 风吹过湖面,船帆才鼓满;春来时,江南的花儿都开了。 赏析:“风来震泽帆初饱”,点出季节,写出了春风的温暖,也暗含了诗人此时的心情。“风”字
【注释】 急:突然,急速。惊:惊动。华构:华丽的建筑。遥想:远远地想象。轩:窗子。茅轩:简陋的草屋的窗户。照水开:像水一样明亮。 【译文】 忽然之间,高大的建筑从山岩中突兀地出现;远望那简陋的草屋,窗子像水一样明亮。 赏析: “急惊华构依岩出”,这一句是写景。苏轼诗里经常写到“岩”,如“云生石上青无数,雪点山头玉满川”(《和董传留别》)、“天容水色西湖好,尚馀孤山翠玲珑”(《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五亩惭成终老计; 几人不为看花来。 注释:五亩地惭愧成了我终身养老的打算,又有谁会不为观赏花开而来? 赏析:这首诗出自清代诗人岑雨岩的古诗《集苏轼诗联》,其中“五亩惭成终老计”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晚年生活安排的感慨与自嘲;而“几人不为看花来”则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田园理想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名句的理解和掌握。“桂观飞楼凌雾起”的意思是:观赏桂观,飞楼耸立在云雾中;“扁舟小棹截湖来”的意思是:小船轻划,截断湖水东流来的波涛。这两句都是写景的句子。“飞楼”是高耸入云的高楼,“截湖来”是截断湖水向东流来。这两句描写的是登临桂观所看到的景象。 【答案】 桂观飞楼凌雾起,扁舟小棹截湖来。 赏析:《集苏轼诗联》是清代黄宗羲为纪念其先祖黄道周而作的一副对联
【解析】 “春无数”中的“无数”指繁枝密叶,春意盎然。“花下壶卢鸟劝提”中的“壶卢”即葫芦,是诗人自号;“劝提”指劝饮,诗人在此用一典故,意即酒酣时,壶卢劝饮。全诗写景抒情,意境优美,富有哲理内涵。 【答案】 译文:园里草木葱茏,繁茂无比,春天的生机盎然。花树下,一只葫芦在欢快地歌唱着,邀请人饮酒。 注释:园中草木:园子里的花草树木。春无数:春意盎然。 赏析:此诗描绘了一个春日园林景色
下联:“割肥方厌百钱厨”。 此对联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之手,其创作背景与《鳆鱼行》相关。上联“驻景恨无千岁药”意指对长生不老的渴望和无奈,反映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留恋及对生命有限性的感慨;下联“割肥方厌百钱厨”则表达了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小确幸的满足感,反映了苏轼在物质生活上的简约和知足。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展现了苏轼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与表达
注释: 不寐相看惟枥马:睡不着觉,看着马匹。 思归宁复为莼鲈:思念家乡,又怎能像王羲之那样吃莼菜和鲈鱼呢? 赏析: 此诗是苏轼贬谪黄州时的《和董传留别》。诗人以“不寐”起兴,点明自己因思乡而难以入眠。接着用“唯”字转折,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之情。最后两句则是诗人的反问,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诗句:“花前白酒倾云液;涧底松根斸雪腴”。 这首诗是苏轼的《和钱穆父咏柳》,通过描绘自然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下面是对该诗更为详细的解析: 1. 诗人简介: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 - 他不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还是“苏黄”的代表人物。其诗词作品广泛涉及人生哲学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此诗选自《苏轼诗集》,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以洞庭青草、汉水巴山起兴,写诗人的豪情壮志和远大的理想,表达了作者希望有志同道合之人共同进退、建功立业的心愿。 洞庭青草:指洞庭湖上的青青的草色。 渺无际:无边无际。 汉水巴山:指长江三峡一带的险要之地。 乐有余:快乐得没有限度。 【答案】 译文:洞庭湖上青草无边,汉中巴山上快乐无尽。赏析:这是一首七绝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诗句内容、作者的情感以及整首诗的主题来理解分析。“水上青山如削铁”,是说青山的倒影,像刀锋一样,在水面上闪着寒光。“花间石室可容车”,是说石洞中宽敞明亮,足以容纳一乘马车。 【答案】 译文:青山倒映在水里,如同利刃一般。山石缝隙中的石室宽敞明亮,可以容纳一乘车子。注释:青山倒映在水面上,好像锋利的刀口一样,所以用“如削铁”
注释:我与扬雄一起研究奇特的字;要让安仁诵读那些已经亡佚的诗篇。 赏析:苏轼是唐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世誉为“文章巨公”。苏轼不仅文才出众,而且博学多识,尤其擅长作赋、书、诗、词等各类文学体裁。苏轼的诗风清新豪健,富有个性和创新精神。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流畅,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多种手法,使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生动的表现力。 苏轼的诗篇中有许多经典之作
【解析】 “集苏轼诗联”是题面,“世间谁复如君者”是颔联,意思是世间还有谁像我这样的人;“造物将安以我为”是颈联,意思是造物主把我安排到什么境界? 【答案】 译文:世间还有谁像我这样的人?造物主把我安排到了什么境界?注释: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坛上的杰出人物,其词开创了豪放词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此句意为世间还有谁能像你这样有才华的人
诗句“羞为毛遂囊中颖;莫示孙郎帐下兵”是一句出自清代的对联,由岑雨岩创作。这对联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寓意,被广泛传颂和赞赏。下面将对这两句话进行逐句释义: - 羞为毛遂囊中颖:这里的“羞”表示不愿意或不敢的意思,“毛遂”则是战国时期著名的谋士,而“囊中颖”则是指毛遂的才华,但在这里被形容为“羞于展示”。这句的意思是说,宁愿保持自己的才华不被显露出来,也不愿意轻易展现出来
“知我自观犹可厌;此君何处不相宜”是宋代诗人苏轼的《竹鹤》中的句子。这句诗不仅体现了作者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展示了他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接下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 诗句解读:这句诗可以理解为诗人对自我观察的一种反思和批评。诗人在诗中写道:“如我自观犹可厌,非君谁复肯相寻”,意思是如果我自己观察自己都感到厌恶,除了您,还有谁会愿意来找我呢
【注释】 未忍:不忍心。倾浇:倾倒,指饮酒。别酒:送别的酒。那堪:怎么承受得起。重作:再写。看春诗:即《春日偶成》诗。 【赏析】 这首五绝,是作者在与友人话别时,以苏轼的“欲把一尊空对月”“莫辞酒味薄”等诗句为引子而作。前两句是说,不忍将离别时的一杯送别酒倾倒在地上;怎堪得要再动笔来写一篇看春的诗篇。这两句诗,是作者当时心情的写照。 首句“未忍便倾浇别酒”
注释:后来的苏轼,他又有谁知道他的趣味?你到了杭州,应当先诵读这首诗。 赏析:这是一首咏史诗,写于苏轼被贬杭州后。前两句“后来那复知其趣;君到先应诵此诗”,是说后来的苏轼,他又怎么知道他的趣味?你来到杭州,应当首先背诵这首诗。诗人用设问的形式,抒发了自己对苏东坡知趣、有才情、有情趣的赞美和仰慕之情。全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
诗句如下: 不知门外韩擒虎, 却见云间陆士龙。 注释: - 韩擒虎: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将领。 - 陆士龙:古代名士,与陆机、陆云并称“三陆”。 译文: - 当我听到门外传来了韩擒虎的消息,心中并不感到惊讶;反而看到了云间的陆士龙,我不禁心生敬畏。 赏析: - 这首诗以对仗工整、意境深远著称,通过对两位历史人物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英雄气概和忠诚精神的钦佩。首句“不知门外韩擒虎”暗含警觉之意
【注释】 曲蘖:指酒曲,也泛指酿酒的原料。瘦词:瘦辞,指言简意赅的诗词句。芙蓉:荷花。 【赏析】 此诗是作者对苏轼的赞颂,表达了作者对他的仰慕之情。 “高士例应怜曲蘖”一句,赞美了诗人的高洁品质。诗人认为,像陶渊明这样的高人隐士,应该怜惜那些曲蘖,也就是酿酒时必不可少的原料,因为曲蘖是酿酒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没有曲蘖,就没有醇香的美酒。这两句诗既表明了诗人对陶渊明的尊敬
注释: 1. 他年:指将来。颂遗爱:歌颂他的美德和遗留下来的恩德。 2. 知君:知道您,这里代指苏轼。决狱:审理案件。阴功:暗中做好事。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好友李常所写的一首诗,表达了对李常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首句“此地他年颂遗爱”,表达了诗人对李常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他认为,李常在这个地方所做的贡献将会被人们传颂,他的美德和恩德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第二句“知君决狱有阴功”,则是对李常司法公正
【注释】: 早岁曾为荆渚客:早年时,我曾在荆州作客。 晚年更似杜陵翁:晚年时,我又像杜甫一样。 杜陵:唐代诗人杜甫在长安城南的杜陵居住。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对人生的一种感慨和自我评价。"早岁曾为荆渚客",指的是他早年时期在荆州做客的经历;而"晚年更似杜陵翁"则是说他晚年时期,又如杜甫一般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 诗中的“杜陵”二字,既是地点,又是人名。杜陵,即指杜甫的故居,位于长安城南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意。注意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落笔已吞云梦客:指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江上之清风”的意境。披衣闲咏舞雩风:指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意境。 【答案】 ①落笔已吞云梦客:苏轼《前赤壁赋》中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以及他写的《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