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 · 志 · 礼乐志

《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治身者斯须忘礼,则暴嫚入之矣;为国者一朝失礼,则荒乱及之矣。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天禀其性而不能节也,圣人能为之节而不能绝也,故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者也。
人性有男女之情,妒忌之别,为制婚姻之礼;有交接长幼之序,为制乡饮之礼;有哀死思远之情,为制丧祭之礼;有尊尊敬上之心,为制朝觐之礼。哀有哭踊之节,乐有歌舞之容,正人足以副其诚,邪人足以防其失。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乡饮之礼废,则长幼之序乱,而争斗之狱蕃;丧祭之礼废,则骨肉之恩薄,而背死忘先者众;朝聘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而侵陵之渐起。故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政、刑四达而不誖,则王道备矣。
乐以治内而为同,礼以修外而为异;同则和亲,异则畏敬;和亲则无怨,畏敬则不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二者并行,合为一体。畏敬之意难见,则著之于享献、辞受,登降、跪拜;和亲之说难形,则发之于诗歌咏言,钟石、管弦。盖嘉其敬意而不及其财贿,美其欢心而不流其声音。故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此礼乐之本也。故曰:“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即民之心,稍稍制作,至太平而大备。周监于二代,礼文尤具,事为之制,曲为之防,故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于是教化浃洽,民用和睦,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囹圄空虚,四十余年。孔子美之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及其衰也,诸侯逾越法度,恶礼制之害己,去其篇籍。遭秦灭学,遂以乱亡。
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犹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高祖说而叹曰:“吾乃今日知为天子之贵也!”以通为奉常,遂定仪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汉书·礼乐志》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一部古文,出自《汉书》。该文主要介绍的是西汉一朝的礼乐制度的情况。在西汉时期,礼乐制度是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音乐和礼仪的形式来表达对君主的尊敬和对国家的忠诚。

《汉书·礼乐志》的内容涉及了西汉时期的礼制、乐制以及相关的历史沿革和文化背景。书中不仅描述了当时的礼乐制度,还涉及到了乐理、音乐作品、音乐表演等方面。其中,关于郑卫之音的部分,虽然提及了“郑卫之音”的史料,但更多的是从贬抑的角度进行了记述。

《汉书·礼乐志》的音乐史观是一种雅乐历史观。它反映了西汉以来儒学文化对于礼乐制度的影响和重视。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礼乐不仅是政治统治的工具,也是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礼乐制度的研究和传承,汉代统治者试图通过这种形式来维护社会秩序,强化国家统一。

《汉书·礼乐志》还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于汉代礼乐制度的深远影响。孔子曾指出:“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这表明礼乐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礼乐制度来体现和弘扬儒家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同时,礼乐也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稳定。

《汉书·礼乐志》是研究西汉礼乐制度的重要文献。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汉代礼乐制度的具体资料,还展示了儒家文化在汉代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影响。通过对《汉书·礼乐志》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汉代的文化传统和治国理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