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霞蔚,石室鳞构。
青松标空,兰泉吐漏。
茏荟可游,芳津可漱。
元谷萧寥,鸣琴独奏。
先生体之,寂坐幽岸。
凝冰结朴,熙阳靡焕。
潜真内全,飞荣外散。
凌崖高啸,希风朗弹。
道有冥废,运有昏消。
达隐不岩,元迹不标。
或曰先生,晦德逍遥。
嵇子秀达,英风朗烈。
道隽薰芳,鲜不玉折。
兆动初萌,妙鉴奇绝。
翘首青冥,仰想元哲。
啸台
介绍
《啸台》是唐代诗人包融的作品。这首诗以阮籍的啸台为主题,展现了古代士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文人雅士常常借山水之景来寄托自己的情感与理想。诗中的“荒台森荆杞”,不仅描绘了啸台的自然风貌,也隐喻着古人对知识与文化的渴求。而诗句“传是古人迹,阮公长啸处。”更是直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这位历史人物——阮籍。阮籍因不满时政而辞官归隐,常在此台上披发长啸,后人称之为“啸台”。
诗歌还提到了“至今清风来,时时动林树。”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暗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心灵上的洗涤。同时,诗歌中还融入了作者的个人感慨:“逝者共已远,升攀想遗趣。”这种超越时间的感慨,让读者不禁思考历史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无常。
《啸台》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邃的思考,传达出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追求和对自然与历史的敬畏之情。
相关推荐
啸台 灵岩霞蔚,石室鳞构。 灵岩山的景色如画,石室如同鱼鳞般错落有致。 青松标空,兰泉吐漏。 青松矗立在空旷的地方,兰花之水从缝隙中流淌出来。 茏荟可游,芳津可漱。 茂盛的树木可以游览,芬芳的水流可以漱口。 元谷萧寥,鸣琴独奏。 元谷空旷而寂静,独自弹奏着琴。 先生体之,寂坐幽岸。 先生领悟其中的真意,坐在幽静的岸边静坐。 凝冰结朴,熙阳靡焕。 凝成的冰坚硬质朴,阳光照耀下闪烁发光。 潜真内全
【注释】 步兵:指东晋诗人陶潜(字渊明),他曾任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辞官归隐。游方外:在山林中逍遥自适。弃礼:不拘礼法。简:简略。过差生:泛指平庸无奇的人。杯酒:指酒宴、聚会。白眼:对人不屑一顾,以眼瞪之表示不满。苏门:即“竹林”,借指东晋名士群。鸾凤音:指高雅的谈吐。戏技:指技艺。赧赧:羞愧的样子。孙登:三国时吴国隐士,相传他曾在雪地中读书,不与世俗之人往来。愧孙登
【注释】: 啸台:诗人在山上筑台,经常在那里吹箫吟诗,故称“啸台”。步兵:指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等人。他们崇尚老庄之学,蔑视礼法。浮游:飘浮不定,无拘无束。一啸:一声长啸。望我:看着我。钧铢:古代计量单位,一钧为三十斤,一铢为二十四粒。牾:违背。招魂:招请鬼魂来。释:解除。 【译文】: 步兵们真旷达,与世浮沉无所拘束。平时常哭途穷困,郁郁寡欢独处幽闭。气节豪迈不自掩
【注释】 阮公:指东晋名士阮籍。阮籍曾做过步兵校尉,后人便把饮酒自娱的场所叫做“啸台”,或称“阮公台”。 尔时:那时。 奄冉:形容岁月流逝之快。 阿戎:指晋朝名将谢安。 五君:指东汉末年著名的五位隐逸诗人,即陈寔、阮瑀、孔融、嵇康、山涛。 北眺:向北眺望。 云散:比喻世事变迁,人事已非。 轫车:驾车。裴回:徘徊不前貌。 何以:用什么来安慰。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诗人在登临阮公台之际
注释: 乘流忽遇坎,触焉遘兹游。 纡馀上云垒,禅房忽通幽。水光浮西泽,草树飒已秋。 岂无竹林友,腰印不我俦。异时东山约,兴尽辄复收。 飞盖想清夜,华月湛西流。何当共巾履,一笑破群忧。 译文: 突然遇到了困难,但也能遇到欢乐。 曲折的小路通向高高的云台,禅房忽然变得幽静。 水面上反射着西边的景色,草木在秋风中飒飒作响。 难道没有像竹林那样的朋友,但我的官位不如他们。 将来有一天我们再见面
【注释】 1. 步兵台:在今陕西扶风。因汉代有步兵校尉,故名。 2. 缅怀昔来游:指诗人登台时想到过去曾在这里游览过。 3. 英声入万壑(hè):英名远扬的声音传入深远的山谷。 4. 奇气盘九幽:奇特的神采笼罩着深奥的幽暗之处。九幽:古人认为地下有九重幽冥,这里代指深山、幽林。 5. 转盼:转眼。迹已陈:遗迹已成旧迹。 6. 鸾凤吟苏门:指晋代苏峻之乱后,王导隐居于会稽山阴县(今浙江绍兴)的石室
这首诗名为《啸台》,由唐代诗人王维所作。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详细注释和赏析: 第一联:孤壁横天畿,岿然袤寻丈。 - 注释: “孤壁”指高耸的山峰,“横”表示宽广,形容山峰高耸入云,如同横亘在京城周围的一道天然屏障。 - 赏析: 这句描绘了自然景观的高远与雄伟,为下文的抒怀作铺垫。 第二联:恭承晋高士,尝此摅遐想。 - 注释: “晋高士”指的是晋代的高士,这里借指古代贤人
【注释】 啸:长啸。遗名:未灭的名声。嗟:感叹。已矣:罢了。清芬:芳香的香气。 【赏析】 这是诗人在长安失意后,寄寓于终南山中所作。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愤懑之情以及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首联写诗人对高台的回忆和惋惜。“尚有高台在”,诗人想到自己昔日在长安时,曾经有一座高高的观台,上面经常有人在那里饮酒赋诗、高谈阔论。如今,这座高台依然存在,只是名字已经被人们遗忘。
【注释】 啸台:指诗人登高临水的亭榭。 长啸:长声地呼喊,表示豪壮的气概。 层轩:指高高的楼阁。 【赏析】 这是一首写登高览物、长啸逢人的诗。首句“高台映水末”,是说登上高台远望时,在水天相接的地方,隐约可见一层层楼房;次句“极望有层轩”,是说极目远眺,只见到层层的楼阁。三、四两句“览物惟长啸”和“逢人未始言”,是说在登高眺望的时候,只是长声呼啸而已,并不与什么人说话
【解析】 题干是“对这首诗进行赏析”。此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能力。答题时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来分析,从手法、情感等角度展开具体分析即可。 【答案】 译文:高耸的山峰能望见百里之遥,我长啸海风生起,仿佛听见了鸾鹤的鸣叫。 赏析:这是一首山水诗。诗人登上高山,俯瞰脚下,视野开阔;放眼四望,群峰竞秀,云霞缭绕;远眺天边,层峦叠嶂,气势雄伟;近观眼前,松柏苍劲,云雾飘渺
【注释】 啸台:指晋代山涛为避祸而隐居在箕山的山台,后人称为“逸少台”。山涛是西晋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四大:指天之大,地之广,人之神,物之灵。 无尘境:超然尘世之外的境界。 白云自往还:指山中云雾缭绕,变幻莫测。 盈盈襟袖里:形容衣袖飘拂的样子。 不令到人间:不让这美景进入人间,保持其清幽高洁。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小诗。诗人借景抒怀,抒发了对隐逸之士的羡慕之情
注释: 紫玉临清池,雾花起灵液。 紫玉指紫色的玉石,此处代指神仙。清池即清澈的水,此处比喻人的心性。雾花起灵液是指云雾缭绕,如同仙境一般,这里比喻人的心性如同仙子般纯净无瑕。 静性何所宜,黄庭与周易。 静性即宁静的性格,这里指的是人的内心。黄庭和周易分别是道家和儒家的代表典籍,这里比喻人的性格应该追求道家的无为而治、儒家的中庸之道。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神仙般的人物,他的心性如同清池般清澈
【注释】 啸台:诗人隐居的地方。阮康徒:指阮籍、嵇康等名士。超忽:超凡脱俗,不受世俗束缚。 【译文】 凤鸟飞翔千仞高,白驹在空谷中奔驰。 皎皎湛湛的霞心,远远散开云雾的蹄迹。 长啸声如遗世而独立,流氛绝迹无一入。 那阮籍、嵇康般的名士,观察公超然物外。 【赏析】 这是一首题咏啸台的小诗,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诗中的“凤鸟”“白驹”都是古人常用的意象,用来比喻贤人高洁的品德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与友人阮生在金马门的告别场景。 诗句翻译 1. 使车十日离金马,暮过迢迢啸台下: - 描述使节(或官员)离开金马门后,天色已晚,到达了远处的啸台。 - “使车”指使者或官员的马车;“日”“暮”表示时间流逝;“迢迢”形容距离遥远;“啸台”是一处高台或山岗的名字。 2. 空里如闻鸾凤音,途中不遇猖狂者: - 暗示在空旷的地方听到像鸾凤一样美妙的声音,但在路上并没有遇到狂妄自大之人。
诗句原文: 栖元石室学无生,不向人间混姓名。 阮籍犹能闻一啸,自惭今日寂无声。 译文: 我居住在元石室里,追求的是超然物外的无为生活。我不想在尘世中留下任何痕迹,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就像阮籍那样,虽然世人仍能听到他的长啸声,我却感到羞愧,因为我已经很久没有发出过声音了。 赏析: 这首诗是明朝诗人舒化的《啸台》。诗中的“栖元石室学无生”表达了诗人对道家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高台见百里,长啸海风生。 为问尘埃耳,能闻鸾鹤声。 言登阮公台,兴来聊独游。 因为尔时啸,景物故清幽。 奄冉古今意,凄瑟天地秋。 阿戎迷簿领,况复五君俦。 北眺度遐想,遗音浩难收。 赏析: 《啸台》是宋代诗人刘攽的一首诗作。此诗通过描写“我”在阮公台上长啸,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感慨和思索,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和历史的深刻理解。诗中通过描绘阮公台的长啸之声,引发了诗人关于历史
【注释】 啸台:指汉末祢衡的墓。 何日有:何时才能重登。 菊月:指农历九月。古人将九月称为“菊月”,因菊花盛开,故称之。此诗作于元代。 古碣:指汉代碑刻。摹将蚀:摹拟的石碑将要风化。 希音:指美妙的声音或歌声。 行山:指泰山。 卫水:指黄河的支流卫河。秋阴:秋天的阴气。 肺病:指肺结核病。 夙心:早年的心志。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朋友的赠答之作。首联点题,颔联写登台感怀,颈联以景结情
这首诗的原文是: 高台有何意,独立对斜曛。鬓影风前短,凤吟天外闻。路回愁乱石,山仄卧生云。好事多浮饰,孙登不世纷。 注释如下: - 高台有何意,独立对斜曛。 - 高台(指的是一座高耸的山或塔)有什么意义? - 独自面对(指站在高处)夕阳西下(指斜阳)的余晖。 - 鬓影风前短,凤吟天外闻。 - 自己的鬓发在风中摇曳(影子)显得多么短暂? - 凤鸣声在天空(比喻声音远扬)中听起来是多么悠扬。 -
【注释】 啸台:指苏门山。孙卿,指战国时楚国人宋玉。草莱,野草丛生的地方。乘风,乘着顺风。浩啸,大啸。彩云开,云彩散开,形容天晴气朗。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首句“清秋此日独登台”,交代了诗题中的“啸台”和作者登台的时令及地点。次句“不见孙卿空草莱”,以孙卿自比,表明自己有才能而不得任用。三、四两句“我亦乘风发浩啸,苏门时复彩云开”,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抱负难展的感慨
【注释】 啸台:古人常在山间高地上筑台,台上常有吹箫、弹琴等声音传出,故称“啸台”。高人:指有才德的人。舒啸地:指高耸入云的高台。薜萝:一种植物,多生于山野之间,可作药材。仄径:狭窄的小路。披:覆盖。苍藓:青苔。平台:指高处建有楼阁的亭台。控:控制。碧岑:青色的小山。澹云:淡淡的白云。千里色:一千里之外的颜色。半山阴:指日落时太阳斜射在山坡上,一半被遮住。灵籁:指风吹过竹林的声音。萧萧:形容风声
注释: 1. 历乱登崇冈,荒台阚虚壑:经历混乱登上高冈,荒芜的台榭掩映在深深的山谷之中。历乱,经历混乱。登崇岗,登上高冈。历乱登,经历混乱登上。阚(kǎn)虚壑,掩映在深深的山谷之中。阚,掩映。 2. 缅怀嘉遁士,冥栖欣所托:缅怀着贤能隐逸的人,他们默默隐居而令人高兴。嘉遁士,指有才德、不仕禄的隐者。冥栖,默默地隐居。欣,高兴、欢喜。 3. 长流挂葱茜,群峰缊丛薄:漫长的河流悬挂在葱郁的山峰之间
【解析】 “啸台”:即《登科后》中的“孤榜”。 【答案】 注释:①此地曾舒啸,高台峙夕曛:此处的“此地”指“孤榜”,指诗人在登科之后登上此楼时所发出的感慨。②志士不堪闻:志士不能听到自己的心声,有失志、落寞之意。③春树依黄鸟,秋郊散白云:春天的树木依恋着黄莺,秋天的郊野飘荡着白云。④如何一激发,千载播清芬:这两句是说,如何能够激发起志士的情怀,使之流传千古而芬芳四溢呢?⑤赏析
啸台 委径斜萦汉,灵池曲抱台。 风尘天外隔,云日镜中开。 紫巘鸾疑啸,沧洲鹭转猜。 湍光能照夜,暝色谩相催。 注释: 1. 委径斜萦汉:委指曲折、迂回,径指小路,汉即汉朝,这里指汉朝的宫殿或陵墓所在的方向。 2. 灵池曲抱台:灵池曲指的是灵池的弯曲部分环绕着平台。 3. 风尘天外隔:风尘指外界的尘土和烟雾,天外表示远离尘世的地方,隔表示阻隔。 4. 云日镜中开:云日指天空中的云彩和太阳
【注释】 啸台:指高士隐居的山台。 缘:原因;事由。 野花啼鸟不衔杯:意谓高风亮节的人,不受世俗浊气的沾染。 衔:含在嘴里。 赏析: 这首七绝,是写一位隐逸高人的品格。诗人首先描绘了这位高人的高雅情趣和超然物外的境界。他肩舆扶上啸台,登上啸台时,只见万里风烟浩荡,似乎难以拨开,这就突出地表现了他志趣的高远与人格的清峻,同时也暗示出隐遁山林、遗世独立的生活态度。接着,又以孙卿(即荀子)自比
【注释】 啸台:山间高台上的亭子。长啸:大声呼叫。邈(miǎo):遥远。振:发出,振动。林麓:山间的林木和丘陵。嵇阮:指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高躅:崇高的榜样。 【赏析】 《啸台》是一首咏物诗。全诗共四句,前三句写景,后一句抒情。前两句写啸台的地理位置与环境,后一句抒发诗人在此的感慨之情。全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 “长啸人已邈”,意思是说,在长啸的声音中,远处的人已经变得模糊了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描绘了魏晋时期的隐逸风气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下面是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1. 啸台(xiao tái) - 诗句解读:啸台,即吹箫或吹笛的地方,通常用来代表隐士的高风亮节。 - 译文:魏晋时期的隐士高洁之风如同梦境一般,而如今这个曾经的啸台仍然存在。 - 赏析:这里表达了对于魏晋时期隐士精神的怀念和对现实社会风气的不满。 2. 龙蛇正交斗(lóng shé zhèng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啸台 两山翠柏摇天风,古台突兀荒山中。 宏正残碑断复续,左氏书法文崆峒。 摩挲句读叹古雅,万颗真珠春自泻。 中散原非入道姿,公和本是逃名者。 人间机阱苦相撄,石髓青精足养生。 嵇公援琴阮公哭,虚负空岩长啸声。 逐句翻译及注释: - 两山翠柏摇天风,古台突兀荒山中。 - [注释] 翠柏:翠绿色的柏树。天风:天上的风。 - [译文] 两座青山之间绿柏摇曳
【注释】 啸台:指晋孙登的啸台,在今浙江绍兴市。司马氏:指东晋的司马睿(317—324)、司马道子(325-330)、司马曜(334-342)等。孙登:字公寿,东晋人。曾隐居于会稽东阳山。后人称他为“隐逸”。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游览绍兴时写的一首咏史诗。全诗通过写孙登隐居处的环境以及他的为人行事,表达了诗人对东晋士人的怀念之情。 诗的前两句先写孙登隐居处的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