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菊床头剩欲簪,长安秋色闭门深。
羁怀漫对重阳酒,侠客能为洛下吟。
说剑寒霜飞大漠,翻经法雨落祇林。
维摩丈室劳相问,已会忘言学陆沉。
【注释】
九日:指重阳节,即九月九日。胡竺:即胡人竺客,唐时对西域僧人的称呼。西过小斋:向西走过自己的书房。视疾:探望病人。酬和:作诗回答。残菊:已凋零的菊花。床头剩欲簪:床头还放着未插的菊花。长安:古都名,今西安一带。秋色:指秋天景色。闭门深:关门独居。羁怀:羁旅之愁,指思乡之情。漫:随意。重阳酒:重阳佳节的酒。侠客:指游侠之士。洛下吟:指在洛阳赋诗。说剑:指谈论武艺。寒霜飞大漠:指在沙漠上与敌人交战。翻经:即翻经书,指研习佛经。法雨:佛教语,指佛法。祇林:梵语,意为树林,指印度。维摩丈室:指维摩诘居士的居室。相问:互相慰问。已会忘言:意谓已经领悟了《庄子·外物》中的“言无言,终身言”的至理。陆沉:指陆机,晋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因作诗《赴洛道中作》,后以“陆沉”指其诗作。
【译文】
残菊床头还剩几朵待插,长安深秋,我闭门独居;
羁旅之愁漫然饮酒消愁,游侠之士能为我赋诗;
谈论武艺如同沙漠上与敌人作战,研习佛经如同下雨般滋润着树木;
维摩诘居士的居室相互慰问,已经领悟了《庄子·外物》中的至理;
学陆机那样写诗,我已经忘了用文字表达感情。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于大中七年(853)重阳佳节所作。当时他任盐铁推官,在郑州任职。此诗为酬答同僚王茂元所赠之诗。
首联起句点明自己正在洛阳。二句写自己独处异乡,身在他乡,思念家乡之情油然而生。颔联紧承首联,写自己身处异乡,思乡情切,于是举杯邀明月共饮,借酒浇愁。颈联写自己与友人王茂元在洛阳赋诗论武,畅谈佛理。尾联写自己已经领会到了佛家的“得意忘言”的道理。全诗情感深沉,含蓄蕴藉,意境优美。
诗一开篇就交代了自己是在洛阳作客,这是很自然的。因为洛阳是当时国都所在的地方,也是文人墨客经常聚集之地,因此,他身为朝廷命官而滞留于此,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过,他的心中并不平静,而是充满了羁旅之愁。“残菊床头剩欲簪”,是说自己在洛阳作客,看到床头还剩下几枝残菊,便想插上去,但却又觉得可惜,所以只好将菊花摘下来,放在床头。这个细节描写,既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的孤独无聊,又写出了作者对于人生短暂的感慨。“长安秋色闭门深”,则进一步烘托出自己的孤寂之情。长安是唐代的都城,繁华热闹的城市生活在这里显得黯然失色。“闭门深”三字,更是将自己的这种孤寂心情写得入木三分。
第二联是写自己与友人王茂元的交往。王茂元是当时很有才华的人。李商隐虽然才气很高,但在当时的朝堂之上却没有多少朋友。他之所以能够与王茂元成为知交,是因为两人志同道合。“羁怀漫对重阳酒”,“漫”字表明李商隐此时正被贬谪在外,心境十分烦闷,所以才会这样无精打采地面对酒宴。“侠客能为洛下吟”,则表明自己与王茂元一样都是怀有壮志之人。他们一起饮酒赋诗,谈笑风生,非常快乐。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李商隐对友人深厚的情谊,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当时黑暗官场的不满。
第三联是写自己与友人王茂元在洛阳赋诗论武,畅谈佛理的情景。“说剑寒霜飞大漠”一句,描绘出了一幅壮阔的画面:在广袤的沙漠之上,两位英雄豪杰挥剑而战,那凌厉的气势犹如寒霜一般凛冽,令人心惊胆战。“翻经法雨落祇林”,则描绘出另一幅画面:在遥远的印度森林之中,佛陀降下法雨,滋润万物生长。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李商隐对佛家教义的敬仰之情,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最后一句则是李商隐的自勉之语。“维摩丈室劳相问,已会忘言学陆沉”,意思是我已经领会到了佛家的“得意忘言”的道理。“维摩诘”是佛经中的一位高僧,他在自己居住的屋子里接待来访的客人,客人问他问题,他并不直接回答,而是通过讲述佛经中的故事来引导客人思考。“陆沉”则是陆机的名字,他是东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诗人。他的诗作深受后人赞誉,因此人们将他称为“陆沉”。这里借用陆机的典故,表示自己已经领悟到了佛家的“得意忘言”道理。这句诗不仅表达了李商隐对自己诗歌创作的独特见解,也表达了他对佛家教义的深深敬仰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李商隐在洛阳作客的生活经历的描述,展现了他独特的个性和情感世界。同时,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